美文分享——《静月思》

作者: 来源: 时间: 2019-04-04 23:29 阅读:
美文分享——《静月思》

  明月四时好,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

  回家路上,暮色已沉,风似柔指拂面,雾霭在空中流浪,衬托出一个残月。它还未圆,但又不似微妙的眉痕淡然,也不如小船的两角弯弯。它很不规则,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捏成的杰作。但它皎洁柔美,光辉投射大地,清清亮亮,寒意袅绕,人影攒动,一时,月亮走,我也走,心也澄澈透明。

明月

  回家也不用立即开灯,静静来到露台上,仰望这个流辉的素月。因为夜黑的纯粹才映衬了月的明媚。月色倾泻,笼于我身。这时的月色比霜浓又比雪淡,一种若有若无又不允许你轻视的月光,那极柔极轻的月光啊!伸出双手,那层似淡淡的银纱,光晕轻轻迂回。在这清朗的月光下,所有人的心都会变得虔诚。在月下,在墙面,在足前,轻轻涌动着一层薄雾。莫不是神秘女郎遗落此处的面纱,余留幽香?又或是巧手姑娘沏出的清茶,让人忍不住拘盈而尽。月色轻贴脸庞,又悄悄躲进发梢。恰如顽童,更似默契的挚友。不用多说话,你知道她就在身旁。

  月,往往是引发思情的东西。人们“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乡故人情因月而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心企盼早一点见那轮故乡更明的月,故乡更亲的人。思念故乡,千年不衰之情,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家国情怀。人们恋乡思乡,永远都在朝圣故乡和家园。我也在彷徨,什么才是故乡?我也在怅惘,我是否能拥有故乡,拥有一方心灵的净土?或许那才是我想要的故乡的含义吧。

  看看那些异乡游子的心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真是说不尽,道不完,剪不断,理还乱。随便翻看一本薄薄的诗书,里面多少写乡恋写乡情,写乡亲,写乡味,写得如此涵澹悠远,红绿尽染,真把我深深感染,那种乡愁轻轻就捕捉了我整个人。

  也曾读巴金的《月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三毛的《荒山之夜》……那付于清愁如霜的月光,那似牛乳轻泄于荷叶的月光,那清明如水的,周伴很淡很疏星星的月光……那都是他们心中的,手上的,笔下的月光。而我能看到的月光,是青石板上反映的如水泠泠,是冥冥之中擦亮窗棂的如绫白纱,是心的一种写意,是铺就的梦境,也是片刻属于自己的深浅悲欢。

  按理说,年纪小的时候,迷恋某些作家的作品无非是喜欢那些华丽的辞藻和读了几遍都不得其理的眩晕感。现在带着理性阅读,终会有一种别样的享受。

  我念初中时很喜欢席慕蓉的作品,并不由自主模仿她的写法。她的作品并不是一些评论所说“风花雪月,人情冷暖,苍白乏力”,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溶进了对故乡诚挚的爱,承载了一代游子对故乡难以诉说的情怀。江山有待,容她慢慢而行,在《汗诺日美丽之湖》叩问《今夕何夕》,《在那遥远的地方》为我们献上了《风里的哈达》。她写道“四十多年来,我总是把乡愁压缩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之内,这是内心自然的安排。可是,一个人回到家乡,终于踏上了那块梦中的土地之后,无法控制的悲喜竟然如此野火燎原。”多么狂热的乡情,可如火燎原!即使他人的乡愁是如水浅淡,怎又不会激起波涛澎湃?

  她的乡情或许只是针对她的家乡而已。那关于余秋雨呢?他是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作家。作者踏尽山水风物,探索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忧患的爱国情感,理性得刻画景物风情,是我最喜欢也是最佩服的一点。作者在《乡关何处》中写道“我想,诸般人生况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一况味,跨国界而越古今,作为一个永远充满美丽的人生悖论而让人品咂不尽。”

  的确,浪迹天涯,漂泊无数,才知心中最温暖的地方始终是故乡,最渴求得到庇护的那个心中不曾远离的家。异乡为异客,海外游子想着他们的家,漂泊他乡之客想着他们的家。思乡恋家之情正如这晴了又阴,圆了又缺的月,曾照古人,抒思乡情怀,也照今人,继前人之诗韵,谙后人之苦楚。而且它还会长久地照耀下去,照亮每个人的故乡梦境,温暖每个旅人思乡恋母的心。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