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碎笔
1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说实话,我曾以为生命的价值只限于生老病死及吃喝玩乐上,顶多再加上一个爱情。这种生命的错乱价值观误导了我,为此我没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阅读与行走的一些经验中,我逐渐窥见到生命价值的不确定性。因为无论如何,任何人都必将会死。那么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死是生命价值的终极目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几乎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寻找意义的结果难道就是死?就是浩瀚的虚无?那么做那么多事又有何用呢?死亡这两个字让我百般迷惑,甚至为此痛苦不堪。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曾理解生命为传递信息的中介:你死了,后来者又把你的信息拷贝下来,继续传递发展下去。这个解释很有见地,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但基调却有点悲观,活那么久难道只是为了成为某种中介?我想很多人是会反对史先生这种说法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认为,任何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或评估,都必须在认识到“人必死”的基点上。撇开死亡谈意义,就像撇开衣服来谈时装一样。而且,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许多年轻人喜欢动不动就拿生命或意义来练嘴皮子,诸如“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价值不是……,而是……”之类的语言屡见不鲜。我想,这类人大多是对自己的生命自信过了头,没充分考虑到死亡的终极。其实,自信是件好事,但过了头,就很容易变成自大了。依我看来,现在自大的人比自信的人要多。我本人就曾经是个自大狂。
我现在还年轻,这是我安慰自己尚且找不到生命价值的理由。我还不能达到史铁生先生那样的思考深度,对于行而上的生命哲学问题还缺乏经验。所以,在还没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之前,我只能保持现有的状态,继续生活着。有人会忍不住插一句:“你怎么不去自杀啊?”说句实话,在我特别潦倒特别沮丧的那段时期,我不是没考虑过自杀那玩意儿,只是我确实不知道自杀能给我什么好处。我本人还是挺乐观的,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找到生命的最终价值所在。如果现在就拿把刀把自己给抹了,或是跑到十楼的天台上来个自由落体运动,未免太不理智太缺乏“自信”吧。而且,我实在有点怕死(这点我不必装清高),尤其是那种不自然的死法。现在很多人自杀,我想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2
大概是几年前,不知道在哪本书上,我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相反,它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当时对这话没多大感觉,只是觉得这话挺深刻的。后我经历过一些事,我的生命也算彻底跌宕了好几次,再回过头来思考这句话时,真有点情不自禁的想击节赞赏了。
没错,在我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日子,就是靠着思考这句话而熬过来的。那时特悲观,总觉得自己很不幸,而且还很担心不久就会因为疾病而使自己的生命终止。父母见我情绪低落,也不好多说些什么,只能默默的为我做这做那。现在回想起来,才感觉到为人父母的苦衷了。
当时我每天吃药,然后忍着身体的剧痛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总是睁着眼睛望着窗外,那些视线所及的建筑物都被我看了不下千遍。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话,既而开始思考活着与死去的意义。我并不是抬高自己,那时我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和史铁生先生走到了一块。在这,为避免自己的浅薄,我想引述史先生在《我与地坛》里的一句话: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么一想通了,还真轻松不少,再联系到他在《病隙碎笔》中提到的那个“信息载体”的观点,就容易接受的多了。我喜欢史铁生先生的观点,在于他不会骗人,也不是安慰人,他确确实实告诉人们死亡是必然的。不像我们古代佛家和道家提倡的成佛啊成仙啊什么的,尽是些空虚的话,说出来也不能全信。而史铁生则警示着人们:不能撇开死亡谈生命价值,必须在正确认识死亡之后才有寻找到生命终极价值的可能。
3
有位记者在访问史铁生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请问你对疾病的态度是什么?”史铁生的回答让人吃惊,他的答案是“敬重”。对疾病是“敬重”,而不是仇恨,不是厌恶。了解史先生的人都清楚,他在20岁出头时双腿瘫痪,既而患肾衰竭,尿毒症,现在仅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什么一回事?周国平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到,血液透析每三天一次,过程是把血液先输出来,洗干净再放回去。那种痛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史铁生对疾病却报之以“敬重”的态度。除了对苦难的豁达,更有背后对生命的冷静思考与认识。
正如他在书中曾说过,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先生是带着感恩的心生活的,生活对他来说不是一种欲望,而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他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潦倒失意的处世风格,他不自暴自弃,不轻易绝望,不自杀。套用席勒的说法,史铁生是一位素朴的诗人,而不是感伤的诗人。
4
世事何其壮烈。人们不畏艰难,拼命寻找生命的价值。追寻生命价值的路途并不寻常,有时一不小心跌倒了,还会落得个残疾,甚至送掉小命。
残疾是个很不受的词汇,它远没有“美满”“健康”那么风光体面。但是它有确实存在着,叫人万般提防。其实,现在主流社会对“残疾”二字的定义有些偏狭,它借以专门指代那些丧失正常生理机能的群体。而那些是生理健全者,则可以满面骄傲的宣称自己不是个“残疾人”。
这是个误区,是话语霸权在主流社会里的体现。残疾,它的本意便是指不完美,不完美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前者是自然现象,人们无从改变;后者却是社会现象,它十分隐蔽。我所理解的“残疾人”即心理残疾者。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不把它治好,那么你就会成为“病态”者,最后有可能沦为“变态”。说这话我很自信,因为我过去心理“残疾”很严重(现在还在“治疗”)。说句老实话,身体残疾有可能只让自己痛苦,而心理残疾则有可能让别人也百般痛苦。
我认真琢磨了一回,发现一个不乐观的事实:我周围有很多心理残疾的人。此心理残疾可分解为其他词汇,如虚伪,如自私,如嫉妒,如仇恨等等。所幸这类残疾不像生理那样无从治疗,它如果认真疗养,能够痊愈。但话又说回来了,那些心理残疾者很不愿意治好它,这又是一个十分悲观的现实。
5
前不久看了部电影,叫《世界大战》。里面讲的是人类遭到外星人的袭击,地球几乎成为世界末日。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角色,在灾难面前濒临精神崩溃。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是否还能乐观的对生命价值充满幻想?前面就是一把枪顶着你脑门,你是否还会像杰克·伦敦那样喊出“热爱生命”的口号?我想,除了圣人,大部分人都不能做到。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在炮制生命价值的口号,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一旦生命安全出现威胁,这类人是最容易哭爹喊娘的。所以,打小我就很反感“我不怕死”之类的狂言。
当然,死亡一旦遇上了信仰,就真有可能抛之不顾了。一般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活着就是他们的最大信仰,而如果信仰不是活着而是其他玩意的时候,就真可能不怕死了。比如我们中国的那场文革,是一个信仰狂热的年代,那时的确出过不少不怕死的人。说到根子上,是精神信仰上的问题。你看张承志和王小波写的一些东西,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拥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也有可能是一件坏事,关键还得看你怎么去看待那个信仰。而没有信仰则一定是件不太好的事,因为缺乏信仰,即灵魂空虚。一个灵魂空虚的人,很容易堕落与腐化。这个观点我就不想再多展开讨论了。
6
现在是一个崇尚攀比的年代。各式各样的人,一直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攀比。我不反对攀比,但对盲目攀比导致的心理反映与社会氛围却很有意见。世界能满足自己的东西是有限的,不可能你攀比你梦想就一定得到满意的反馈。所以,由攀比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很容易使人陷入失望的境地,然后是自卑,最后则可能是愤恨。
拿我自己来讲吧。坦白说,我的生活并不顺利,甚至还可以说很不幸。从读高中开始,到现在大学临近毕业,大病小病几乎没有停过,身体也因此瘦弱不堪。我曾经也进入到攀比的群体之中,老拿自己和那些高大威猛的人比较,由此也自卑过好一段时间。幸好我及时意识到了自卑也没啥用,它改变不了我瘦小的事实,也不能给我带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女朋友,归结为一点,即自卑于我是无用的。既然无用,还留它干吗?
其实,我有阿Q精神的嫌疑。但是,很多时候,人类需要阿Q精神,尤其是那些崇尚攀比的群体。正如我常安慰自己,身体瘦小有什么大不了的,顶多以后不做保安,或者顶多没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不做保安与没有漂亮女朋友并不妨碍我追求生命的意义,说句酸一点的话,我脑子没问题(甚至还有点小聪明),性功能没问题,凭此两样我就一样可以享受生活,并不因为身材矮小而使它停滞不前。这样想来,我心理便有些暗自窃喜了,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
这种喜欢攀比的心理归根结底,源于一个词汇:欲望。正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每天翻来覆去都想实现它。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欲望也花样百出,越来越多。简单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单身汉,没有女朋友时只有一个欲望,那就是找到一个女朋友。等到找到女朋友之后,又想女朋友长的更漂亮一点;更漂亮之后,又想要是她体贴温柔该多好;体贴温柔后又想她有钱有车该多好;有钱有车后又想她是个才女该多好……诸如此类,一推再推,欲望无边。
我现在算是真正看懂了,所谓轻松生活或是简单人生,不过是欲望少一点。欲望少了,心理的烦恼也相应的少了。相反,如果一味的任由欲望膨胀,则很有可能陷入空前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中,人也会因此而失去本来的理智。有良心的可以扣着自己的心门问问自己:以前那些烦恼和痛苦,是不是因为欲望实现不了而造成的?
生命就像一个花园,它需要我怀着清净的心去慢慢领略。在探索生命价值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生命的大苦大难面前,我未必能做到大彻大悟,但至少不会因为苦难而失去生活的勇气。正像史铁生先生所说的:“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苦难是命运给人开的一个小玩笑,玩笑千万别太当真,就让它随着坚定的生命信仰而淡然消散。我的一个老师曾告诉我说,人活着,要美丽而长久的生活。而且,我们都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着……
1冬夜暗香
2爸爸,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女儿
3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4美文分享——《静月思》
5读懂心尘,静赋生命
6梦潇湘,花蝶飞
7考验
8雨的味道
9我和堂姐
10催 眠
11校园生活的味道
12微风细雨般的思念
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最近一直思考的问题。说实话,我曾以为生命的价值只限于生老病死及吃喝玩乐上,顶多再加上一个爱情。这种生命的错乱价值观误导了我,为此我没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在阅读与行走的一些经验中,我逐渐窥见到生命价值的不确定性。因为无论如何,任何人都必将会死。那么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死是生命价值的终极目的?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几乎对生命的存在产生了怀疑。寻找意义的结果难道就是死?就是浩瀚的虚无?那么做那么多事又有何用呢?死亡这两个字让我百般迷惑,甚至为此痛苦不堪。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曾理解生命为传递信息的中介:你死了,后来者又把你的信息拷贝下来,继续传递发展下去。这个解释很有见地,也没有可以怀疑的地方。但基调却有点悲观,活那么久难道只是为了成为某种中介?我想很多人是会反对史先生这种说法的。
但不管怎么说吧,死亡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认为,任何对生命价值的探索或评估,都必须在认识到“人必死”的基点上。撇开死亡谈意义,就像撇开衣服来谈时装一样。而且,现在有一个很不好的现象,许多年轻人喜欢动不动就拿生命或意义来练嘴皮子,诸如“我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价值不是……,而是……”之类的语言屡见不鲜。我想,这类人大多是对自己的生命自信过了头,没充分考虑到死亡的终极。其实,自信是件好事,但过了头,就很容易变成自大了。依我看来,现在自大的人比自信的人要多。我本人就曾经是个自大狂。
我现在还年轻,这是我安慰自己尚且找不到生命价值的理由。我还不能达到史铁生先生那样的思考深度,对于行而上的生命哲学问题还缺乏经验。所以,在还没找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之前,我只能保持现有的状态,继续生活着。有人会忍不住插一句:“你怎么不去自杀啊?”说句实话,在我特别潦倒特别沮丧的那段时期,我不是没考虑过自杀那玩意儿,只是我确实不知道自杀能给我什么好处。我本人还是挺乐观的,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找到生命的最终价值所在。如果现在就拿把刀把自己给抹了,或是跑到十楼的天台上来个自由落体运动,未免太不理智太缺乏“自信”吧。而且,我实在有点怕死(这点我不必装清高),尤其是那种不自然的死法。现在很多人自杀,我想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2
大概是几年前,不知道在哪本书上,我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存在,相反,它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当时对这话没多大感觉,只是觉得这话挺深刻的。后我经历过一些事,我的生命也算彻底跌宕了好几次,再回过头来思考这句话时,真有点情不自禁的想击节赞赏了。
没错,在我躺在病床上的那段日子,就是靠着思考这句话而熬过来的。那时特悲观,总觉得自己很不幸,而且还很担心不久就会因为疾病而使自己的生命终止。父母见我情绪低落,也不好多说些什么,只能默默的为我做这做那。现在回想起来,才感觉到为人父母的苦衷了。
当时我每天吃药,然后忍着身体的剧痛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我总是睁着眼睛望着窗外,那些视线所及的建筑物都被我看了不下千遍。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话,既而开始思考活着与死去的意义。我并不是抬高自己,那时我冥思苦想之后,得出的结论还是和史铁生先生走到了一块。在这,为避免自己的浅薄,我想引述史先生在《我与地坛》里的一句话: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么一想通了,还真轻松不少,再联系到他在《病隙碎笔》中提到的那个“信息载体”的观点,就容易接受的多了。我喜欢史铁生先生的观点,在于他不会骗人,也不是安慰人,他确确实实告诉人们死亡是必然的。不像我们古代佛家和道家提倡的成佛啊成仙啊什么的,尽是些空虚的话,说出来也不能全信。而史铁生则警示着人们:不能撇开死亡谈生命价值,必须在正确认识死亡之后才有寻找到生命终极价值的可能。
3
有位记者在访问史铁生时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请问你对疾病的态度是什么?”史铁生的回答让人吃惊,他的答案是“敬重”。对疾病是“敬重”,而不是仇恨,不是厌恶。了解史先生的人都清楚,他在20岁出头时双腿瘫痪,既而患肾衰竭,尿毒症,现在仅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是什么一回事?周国平先生在一篇散文中写到,血液透析每三天一次,过程是把血液先输出来,洗干净再放回去。那种痛苦,常人是无法想象的。但是,史铁生对疾病却报之以“敬重”的态度。除了对苦难的豁达,更有背后对生命的冷静思考与认识。
正如他在书中曾说过,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史铁生先生是带着感恩的心生活的,生活对他来说不是一种欲望,而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他彻底颠覆了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潦倒失意的处世风格,他不自暴自弃,不轻易绝望,不自杀。套用席勒的说法,史铁生是一位素朴的诗人,而不是感伤的诗人。
4
世事何其壮烈。人们不畏艰难,拼命寻找生命的价值。追寻生命价值的路途并不寻常,有时一不小心跌倒了,还会落得个残疾,甚至送掉小命。
残疾是个很不受的词汇,它远没有“美满”“健康”那么风光体面。但是它有确实存在着,叫人万般提防。其实,现在主流社会对“残疾”二字的定义有些偏狭,它借以专门指代那些丧失正常生理机能的群体。而那些是生理健全者,则可以满面骄傲的宣称自己不是个“残疾人”。
这是个误区,是话语霸权在主流社会里的体现。残疾,它的本意便是指不完美,不完美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上的,二是心理上的。前者是自然现象,人们无从改变;后者却是社会现象,它十分隐蔽。我所理解的“残疾人”即心理残疾者。这个问题很严重,你不把它治好,那么你就会成为“病态”者,最后有可能沦为“变态”。说这话我很自信,因为我过去心理“残疾”很严重(现在还在“治疗”)。说句老实话,身体残疾有可能只让自己痛苦,而心理残疾则有可能让别人也百般痛苦。
我认真琢磨了一回,发现一个不乐观的事实:我周围有很多心理残疾的人。此心理残疾可分解为其他词汇,如虚伪,如自私,如嫉妒,如仇恨等等。所幸这类残疾不像生理那样无从治疗,它如果认真疗养,能够痊愈。但话又说回来了,那些心理残疾者很不愿意治好它,这又是一个十分悲观的现实。
5
前不久看了部电影,叫《世界大战》。里面讲的是人类遭到外星人的袭击,地球几乎成为世界末日。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角色,在灾难面前濒临精神崩溃。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是否还能乐观的对生命价值充满幻想?前面就是一把枪顶着你脑门,你是否还会像杰克·伦敦那样喊出“热爱生命”的口号?我想,除了圣人,大部分人都不能做到。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在炮制生命价值的口号,是建立在他们的生命安全有保障的基础上,一旦生命安全出现威胁,这类人是最容易哭爹喊娘的。所以,打小我就很反感“我不怕死”之类的狂言。
当然,死亡一旦遇上了信仰,就真有可能抛之不顾了。一般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活着就是他们的最大信仰,而如果信仰不是活着而是其他玩意的时候,就真可能不怕死了。比如我们中国的那场文革,是一个信仰狂热的年代,那时的确出过不少不怕死的人。说到根子上,是精神信仰上的问题。你看张承志和王小波写的一些东西,就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
拥有信仰是一件好事,也有可能是一件坏事,关键还得看你怎么去看待那个信仰。而没有信仰则一定是件不太好的事,因为缺乏信仰,即灵魂空虚。一个灵魂空虚的人,很容易堕落与腐化。这个观点我就不想再多展开讨论了。
6
现在是一个崇尚攀比的年代。各式各样的人,一直在做着各式各样的攀比。我不反对攀比,但对盲目攀比导致的心理反映与社会氛围却很有意见。世界能满足自己的东西是有限的,不可能你攀比你梦想就一定得到满意的反馈。所以,由攀比而带来的心理不平衡很容易使人陷入失望的境地,然后是自卑,最后则可能是愤恨。
拿我自己来讲吧。坦白说,我的生活并不顺利,甚至还可以说很不幸。从读高中开始,到现在大学临近毕业,大病小病几乎没有停过,身体也因此瘦弱不堪。我曾经也进入到攀比的群体之中,老拿自己和那些高大威猛的人比较,由此也自卑过好一段时间。幸好我及时意识到了自卑也没啥用,它改变不了我瘦小的事实,也不能给我带来一个如花似玉的女朋友,归结为一点,即自卑于我是无用的。既然无用,还留它干吗?
其实,我有阿Q精神的嫌疑。但是,很多时候,人类需要阿Q精神,尤其是那些崇尚攀比的群体。正如我常安慰自己,身体瘦小有什么大不了的,顶多以后不做保安,或者顶多没有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不做保安与没有漂亮女朋友并不妨碍我追求生命的意义,说句酸一点的话,我脑子没问题(甚至还有点小聪明),性功能没问题,凭此两样我就一样可以享受生活,并不因为身材矮小而使它停滞不前。这样想来,我心理便有些暗自窃喜了,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
这种喜欢攀比的心理归根结底,源于一个词汇:欲望。正因为人的欲望太多了,每天翻来覆去都想实现它。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欲望也花样百出,越来越多。简单举个例子吧,比如一个单身汉,没有女朋友时只有一个欲望,那就是找到一个女朋友。等到找到女朋友之后,又想女朋友长的更漂亮一点;更漂亮之后,又想要是她体贴温柔该多好;体贴温柔后又想她有钱有车该多好;有钱有车后又想她是个才女该多好……诸如此类,一推再推,欲望无边。
我现在算是真正看懂了,所谓轻松生活或是简单人生,不过是欲望少一点。欲望少了,心理的烦恼也相应的少了。相反,如果一味的任由欲望膨胀,则很有可能陷入空前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中,人也会因此而失去本来的理智。有良心的可以扣着自己的心门问问自己:以前那些烦恼和痛苦,是不是因为欲望实现不了而造成的?
生命就像一个花园,它需要我怀着清净的心去慢慢领略。在探索生命价值的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生命的大苦大难面前,我未必能做到大彻大悟,但至少不会因为苦难而失去生活的勇气。正像史铁生先生所说的:“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苦难是命运给人开的一个小玩笑,玩笑千万别太当真,就让它随着坚定的生命信仰而淡然消散。我的一个老师曾告诉我说,人活着,要美丽而长久的生活。而且,我们都需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生活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