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偶像与反偶像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5-14 19:16 阅读:
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广告时代。

见缝插针的广告,渗透、充斥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罅隙。楼厦、街衢、桥梁、车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浮在半空的、踩在脚下的、飘在耳边的、塞进嘴里的,都可能含有广告的因子,哪怕是迫不得已才去的公共厕所,也少不了四处弥漫的商业气息。

“人类的未来,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这是《读书》杂志上的一句话,它形象地预示着“眼球大战”的白热化进程。谁能争夺更多的眼球,谁就能引领时代的潮流,谁就能掌控社会的进程。

而广告的传播广度,不仅仅取决于画面的效果,音响的设计,广告位的密度,更在于广告代言人的感召力。明星偶像们爱喝的矿泉水,爱穿的跑鞋,爱吃的零食,比起其他的普通品牌来,总更让人买得心安理得。广告宣传和偶像明星总是相辅相成的,有多少商机需要广而告之,就需要多少偶像竞相叫卖。

这大概是偶像得以生存发展繁衍和泛偶像时代发育成型的最好的温床吧。

对“偶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者敬奉的人像,比喻盲目崇拜的对象。最初的偶像是木偶或者泥塑,具有迷信色彩,慢慢的有了活人偶像。如果说,活人被当作偶像以后,有一段时期内,它还是作为一个中性词在流传,那么到了泛偶像的今天,“偶像”一词则又回归到了它的本义。

泛偶像时代具有超强的生殖繁衍和传宗接代能力。批量的偶像生产,旺盛的新陈代谢,使得众多的偶像,像光速一样地蔓延,泛偶像时代的朝三暮四,风云变幻,让人想到******时期,反映法币贬值的一句话:“穿过马路二三条,物价也会跳三跳。”

2004年轰动一时的流行元素,大多数都是偶像时代的衍生物:一个叫FIR的乐队未出唱片就火爆了港台内地,一个叫房祖名的和成龙像从一个模子倒出的年轻人又出了新歌,一部由周星驰主演的《功夫》刷新了国产片票房的记录,一个叫做F1的耗资像烧钱的豪富游戏火热地登陆中国……

一拨拨的巨星偶像,形形色色的新新人类,像三月的雨水,说来就来。

在生活中忙碌的人们,对于泛偶像时代的流行和时尚,无论它是甚嚣尘上的,还是昙花一现的,总感觉有些猝不及防顾此失彼。

而泛偶像的人们,愿意用他们疲惫的热情去关注偶像们的每一句言谈每一个举止。而偶像们,被放置到了社会的聚焦点上任意曝光,也被赋予了众多的不成文的优先权,和有别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规范。

普通人剃个光头让人觉得搞怪,而女演员宁静的光头就叫时尚个性。

哪个男人穿透明吊带装上街,不是变态就是神经出了叉子,而歌手朴树穿着上台领奖,那叫前卫新潮。

同样是爱滋病,放在河南“爱滋病村”一个输血感染者和NBA球员“魔术师”约翰逊身上,他们和病魔抗争的内涵也有了不小的差别。

同样是同性恋,放在张国荣身上,依旧没有抹去他的绝代风华。

不妨再设想一下,如果偶像周杰伦去报名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歌手大赛,那些挑剔的专业评委,在听完周杰伦含糊不清、咕咕哝哝的《七里香》之后,该做出如何的评价?

爱一个人,还要不仅爱他的优点。而泛偶像的人们无疑是最宽容的群体,他们愿意去美化,接纳,然后爱上偶像们的缺点。偶像的缺点,甚至比优点更让人着迷。可以不要他们的口若悬河,而要他们的磕磕巴巴;不要他们的衣冠楚楚,要他们的邋邋遢遢;不要他们的正儿八经,要他们的玩世不恭。

对于泛偶像的拥戴者来说,成功的要素,可能不在智力,也可能不在学识,或许,天生的容貌,时尚的个性,一举成名的星运,更加重要。

哪怕是在恋爱中,你除了会吟几句情诗,关键要懂点时尚,懂点新潮,知道些八卦星座,运程测试,才能像蔡依林唱的那样,“见招拆招”,“不被判出局”。

再把视线转移到文坛,也能发现泛偶像时代席卷而过的印痕。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孙睿……他们还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早早地,便戴上了“偶像作家”的桂冠。

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严重抄袭他人作品,被法院判罚20万元,但在新闻见面会上,他照样能处乱不惊,能若无其事,能面无愧色。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从容应对,充满了非偶像莫属的优雅气质。因此,郭敬明的一张签名照,至少抵得上一百本《幻城》的价格。

“作家”,是一个正在泛化的名词,它的低龄化,它的平民化,让每个只要能舞文弄墨的人都可以过把作家瘾:不能做传统作家,可以当网络作家,不能做全职作家,可以当兼职作家,不能用笔写作,可以用隐私写作。而在偶像化的写作背景下,你要作“作家”,你除了能写,你还要具有写作以外的一些卖点,或者一些能成为偶像的要素。

近年来的中国文坛,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显得异常的热闹。有了少年作家韩寒、郭敬明,有了网络言情作家安妮宝贝、痞子蔡,有了来自歌唱行业的中国作协会员郁钧剑,有了主持人出身的《岁月随想》赵忠祥、《不过如此》崔永元、《日子》倪萍,有了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卫慧、棉棉,有了在上海大学当教授的“美男作家”葛红兵,乃至有了自称“妓女作家”的九丹,已经无从定论的木子美……

只留下传统的写和阅读者,不为所动地守着“鲁郭茅巴老曹”,守着路遥张承志史铁生,守着忧患意识古典情操,稍微时髦点的守着“先锋作家”、“实验小说”……

曾经听过作家唐浩明的一次演讲,他说:作家的最大的敌人就是电视。其实,对于传统作家来说,向他们的领地发起进攻的已不只只是电视、网络等新传媒。倪萍的《日子》一版就出了100万册,大概抵得上《曾国藩》、《杨度》十来年来的总销量吧。

假设2005年让每一个娱乐明星都去写一本诗集或者小说,那么,专业作家们今年预定要出的书,也许都得推迟到2008年奥运会以后。



当河道涨水时,有一些鱼,会顺水漂流,任由潮水打发到一片新的水域,而有一种鱼,面对劈头而来的急流,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它们会紧紧地吸附着河床和石块,逆水而上。所以常到河里捕鱼的人们,都会凭借这个经验,大肆捕杀。

当偶像时代的潮水席卷人们的视野时,也会有这么一群人,出于一种逆反、拒绝、厌倦的心态,不甘心被动地随波逐流,不甘心被彻底地淹没,而是希望多一些理智和清醒,多一些自我和个性。

我们的社会,不缺少文学艺术,不缺少精神食粮,更不缺少偶像明星。层出不穷的文艺形式,在不断地花样翻新,不断地多元、膨胀,不断地饱和、过剩。而面对有如过江之鲫的明星偶像,人们也渐渐学会了挑三拣四,学会了走马看花,学会了冷眼旁观。你再大的来由,再响的名头,错过了也还有下一遭。

一部民生题材的《渴望》陪伴万家灯火,一部情节简单的《三打白骨精》引发万人空巷,一部报纸连载的《书剑恩仇录》引发洛阳纸贵的年代,已经一去而永不复返了。

只是,对于大多数缺乏勇气,缺乏实力的反偶像的人来说,他们既不想被泛偶像同化,又同它保持着一种欲拒还迎的暧昧关系。

与泛偶像的高调、积极、热情、外向相比,反偶像群体在表面上则显现出低调、消极、漠然、冷淡、封闭和无所谓,他们在很多时候,喜欢有意识地颠覆传统、告别英勇、躲避崇高,同时也不介意来一些自我贬损、自轻自贱的论调……

然而,要始终保持隔岸观火而心如止水的状态,毕竟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

于是,更多的反偶像的人们,希望有一天,那些风采照人、气质高雅的明星,不是天生的高贵血统,而是来自身边的群体,来自一个并不起眼的熟识的人,他一样过着平庸的生活,有着世俗的追求,有着阿Q一样平平的外表和性格的缺陷,不要太出色,也不要太机灵,再一齐把他推搡到前台,任他在上面欢蹦乱跳,然后把他的糗态、洋相当谈资或者笑料,万一他真成就了明星运,也等于无声地鉴证了自己身上存在的明星潜质,然后,反偶像的人们,可以在一厢情愿中分享由此带来的某种慰藉。

说到反偶像,这里要提到2004年的一个另类明星——孔庆祥,一个长着龅牙、唱歌跑调、舞姿拙劣的21岁美籍华裔青年。他是几乎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的反偶像的代表。

2004年的某天晚上,孔庆祥参加了美国一个娱乐选秀节目,他以不太标准的英语和僵硬笨拙的舞姿,表情紧张地演唱了一首瑞奇·马丁的歌曲,没有唱到一半,台下已一片哄笑,一名黑人评委用纸遮住了脸,以便躲过镜头无所顾忌地大笑,另一位评委打断了孔庆祥的表演,问道:“你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狂笑的观众们如同往常一样,正等着孔庆祥羞容满面地退场时,孔庆祥却平静地说:“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完全没有遗憾……要知道,我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说完向评委致谢,背着黄色背包走下了台,把一个慢动作的背影特写留给了观众。可孔庆祥和评委们都万万没想到,那两句冷静的回答,竟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最流行最热门的明星之一。一时间,媒体蜂拥而至,唱片公司也纷纷找上门给他录专辑。

有人说,孔庆祥的走红,是因为他扮演了一个愚蠢、呆笨的形象,而充当了某些****势力影射中国人的箭矢。但是,孔庆祥的唱片销量达到数百万张,个人网站一周内被点击近千万人次,却是所有****势力都无法做到的。

电视前的美国平民,在庆幸节目播出那天没错过这个可笑的噱头之余,他们又从孔庆祥身上,发现了一种在自己心底一直被深深隐藏甚至倒塌的自信,那个在舞台上出丑的孔庆祥,似乎又是他们在生活中奔走劳碌而常常碰壁的投影。因此,孔庆祥的那几句话,也许就像一阵凉风,在刹那间,凝固了电视前许多正在绽放的笑容。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明星梦,而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平凡的美国人,拉不下颜面到舞台上验证自己的梦想,于是把鲜花和掌声给了孔庆祥,让孔庆祥成了他们的委托实践者。而对他的哄抬、推举,其实也是在给予自己一种隐晦的勉励。

湖南的电视号称“电视湘军”,自然不乏风风火火的平民造星运动,各个电视频道或“闪亮登场”或“火热启动”的“星姐选举”,“绝对男人”,“超级女声”,“明星学院”,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取了一个亲昵的举措——把投票选举的主动权交给大众评委和普通观众。

回顾2004年的流行元素,似乎只有刀郎让我们不至于那么惶恐和突兀。“2002年的第一场雪”,是在理发店,在出租车,在杂货店,在街头巷尾悄悄蔓延的,然后再征服广播和电视,征服音乐排行榜。它的流行归功于底层,归功于市井。

属于底层,属于市井的人们,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成就了并不具备偶像潜质的刀郎,使他成为2004年为数不多的反偶像歌手。也因为这样,当我们哼起刀郎的时候,才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对流行的敏锐感还不至于彻底钝化。

在反偶像的浪潮中,站在潮头的,自然就是那些由平民抬上颠峰的另类明星。但是,在们在拥有足够多的拥戴者,足够大的声名时,也将叛离原来的阶层,乌鸡变凤凰,栖身于一呼百应的偶像行列,他们身上的平民气息,也将被偶像们固有的睥睨一切的傲气所稀释。如同出身于市井的刘邦、朱元璋一样,当他们龙袍加身时,便和承继祖业登上皇位的汉武帝唐太宗没有了本质区别。

因而,殊途同归的是,所谓的反偶像,在民众的集体狂欢之后,最终又走上了炮制偶像的路子。反偶像的人们,眼睁睁地目睹他们亲手培植的反偶像代表,一步步地蜕变为新的大众偶像,然后黯然地,不遗余力地,继续在人群中寻找下一个代言人。

北岛说: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化用他的诗句来说:在泛偶像的年代,只要能找到自我。

但愿,这不是嫉妒年轻。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