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走雨巷
古色古香的江南小巷中,雨丝在飘飞,在雨的哀曲中,飘然而过的是她,还是我呢?惆怅,在天地间漂浮……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第一次品味,觉得它如同隔夜的开水,喝了令人心酸;第二次品味,觉得她象一杯浓茶,枯涩中带轻甜;第三次品味,觉得它是一幅哀怨的侍女图,画中少女呈现出一种凄凉的美感,令人不禁想掉泪。于是,喜欢上他笔下的意境,带着淡淡的哀伤,很想轻轻一掬,让自己沉浸其中。
当我再一次捧起它,伴着椰林习习的凉风,再一次走进《雨巷》中,让自己的灵魂在里面漂流……稀稀落落的阳光斜照下来,依然驱赶不掉心中的悲凉。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写的是一个江南少女跟“我”的邂逅。一个江南少女的风情演绎,在雨巷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而已;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而“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或许说,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在寂寞而又苦闷的情境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而那一位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虚无缥缈,只留下太息般的惆怅,仿佛天地间只有她的存在。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的衬托下,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雨巷》产生于1927年的夏天,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彷徨和迷茫,是当时革命青年的主要心绪。而《雨巷》更是表现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特有的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寂寥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有的只是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它转瞬即逝,像梦一样从身旁飘过,如同他笔下那默默离去的女子。留下的,只有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再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半路斜伸出来的丁香,带着淡淡的花香味,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曾经,李煜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陛下连结在一起,成了一个哀怨的叹号。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意义。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着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着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他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人的思想影响下,最后消散了,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余恨长留,只有让自己在现实的雨巷中继续漂流……
诗歌中灰暗的语言,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伤感的氛围。“愁怨”、“哀怨”、“彷徨”、“寂寥”、“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的运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唤起了读者心中的共鸣,造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旋律和流畅的音乐美。里面的寂寞和痛苦,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雨巷》在新诗中,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表现出来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什么时候,惆怅才会消散呢?什么时候,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不知道,这也许永远也得不到答案……
1冬夜暗香
2爸爸,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女儿
3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4美文分享——《静月思》
5读懂心尘,静赋生命
6梦潇湘,花蝶飞
7考验
8雨的味道
9我和堂姐
10催 眠
11校园生活的味道
12微风细雨般的思念
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是一首令人惆怅的诗。第一次品味,觉得它如同隔夜的开水,喝了令人心酸;第二次品味,觉得她象一杯浓茶,枯涩中带轻甜;第三次品味,觉得它是一幅哀怨的侍女图,画中少女呈现出一种凄凉的美感,令人不禁想掉泪。于是,喜欢上他笔下的意境,带着淡淡的哀伤,很想轻轻一掬,让自己沉浸其中。
当我再一次捧起它,伴着椰林习习的凉风,再一次走进《雨巷》中,让自己的灵魂在里面漂流……稀稀落落的阳光斜照下来,依然驱赶不掉心中的悲凉。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写的是一个江南少女跟“我”的邂逅。一个江南少女的风情演绎,在雨巷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的等待中,她像丁香一样出现、飘过,然后消散在雨的哀曲中。相逢,只是想象而已;错身而过,是不可避免的悲剧。在细碎的文字中,“她”和“我”出现了,而“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仿佛一场梦境。或许说,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在寂寞而又苦闷的情境中,幻想逢着一个希望逢着的姑娘。这并非是现实的巧遇,而是幻觉的邂逅。而那一位如丁香般的江南少女也许是前清宰相府后代的少女,也可能是诗人以前的邻家少女。其实,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她最终要消散在诗人的视线中,虚无缥缈,只留下太息般的惆怅,仿佛天地间只有她的存在。
它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在浓重的象征色彩的衬托下,诗人曲折幽微的内心世界,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雨巷》产生于1927年的夏天,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彷徨和迷茫,是当时革命青年的主要心绪。而《雨巷》更是表现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一幅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呈现在面前。带着特有的哀伤,诗人把自己放在寂寥的雨巷中,做一个反复彷徨的孤独者。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有的只是彷徨和哀怨,这就是悠长、狭窄而又寂寥的“雨巷”,也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自己心中的美好理想能够实现。但是,诗人明显知道,美好的愿望是很难实现的。于是,它转瞬即逝,像梦一样从身旁飘过,如同他笔下那默默离去的女子。留下的,只有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再彷徨。在这里,诗人把握不住理想,不甘心放弃理想的复杂情绪显露无遗。
雨巷中,半路斜伸出来的丁香,带着淡淡的花香味,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迷离的美境。曾经,李煜也写过一曲关于丁香的《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丁香结和雨中愁在这位南唐后主的陛下连结在一起,成了一个哀怨的叹号。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象征人们的愁心。而在诗人的手中,丁香有了进一步的意义。他想象了一个丁香一般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于是,它成了含有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着诗人对美的追求,也包含着诗人美好愿望幻灭的痛苦。他曾经说过:“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在诗人的思想影响下,最后消散了,体现了诗人当时理想的幻灭。余恨长留,只有让自己在现实的雨巷中继续漂流……
诗歌中灰暗的语言,为读者营造出一个伤感的氛围。“愁怨”、“哀怨”、“彷徨”、“寂寥”、“冷漠”、“凄清”、“惆怅”等词语的运用,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唤起了读者心中的共鸣,造成一种荡气回肠的旋律和流畅的音乐美。里面的寂寞和痛苦,萦绕心头,久久不散。
《雨巷》在新诗中,是一个“忧愁”的文本。诗中表现出来的“丁香”意象、迷离的音乐美和情绪的抑扬顿挫,使它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感。在文学的雨巷中,读者往往不满足于“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而还想企图捉住她,于是,她“像梦中飘过一支丁香”般飘过我们的身旁,消散在我们的视线中……这,就是它的“愁怨”所在。
什么时候,惆怅才会消散呢?什么时候,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呢?不知道,这也许永远也得不到答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