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生代作家录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5-06 01:13 阅读:


小引



E生代是最新一代的小小说作家。在我看来,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从网上来到“纸”上,他们记述的甚至有相当多就是“网”上生活。从他们自由、散淡的创作情况来看,他们并不一定有较强的“小小说”文体意识。他们之进入小小说,我倒是觉得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文学的起步者”。小小说这样一种短小的文体,是他们最早的文学试验场——不管怎么说,他们来了,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东西。

我想,从现在开始持续地跟踪和观察E生代作家,也许可以使我们看出小小说的“新”来,看出小小说中的时代来。



之一:王娟娟扑啦啦飞



2004年5月18日12点零1分,扑啦啦飞曾在小小说星网社区大声地呼吁:谁知道要动物故事或者故事新编的杂志?她写下了《龟兔赛跑之女主角——大白兔之血泪控诉》——篇幅超过了小小说的限度,但故事很好玩——之所以说“好玩”,是因为我突然发现,E生代作家较之以往的作家的最大区别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道德说教的沉重外衣,天马行空,追求的是故事。

我读《扑啦啦飞郑州聚会见闻感受》,看到一种让人吃惊的记忆力和复述力。她详细地、清晰地记下了一天中的那么多事,有细节、有人物……

在2004年第15期的百花园上,王娟娟,扑啦啦地飞出了网络,飞进了金刊。

两篇作品:《人狗秘史》、《盛夏的红手套》。

《人狗秘史》应该属于扑啦啦飞在网上急着推销出去的“动物故事”。字数把“小小说”体裁的衣服撑得够满的。森林中原来有这么“深刻”的阴谋啊。和我读过的很多小小说的最大不同是它的故事性,小就是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还可以铺得更长一些,譬如,让森林中多一些动物,猴七多费一些事儿——不过,那样,就会使本来就在不同情节条上已经有些相似的东西更密集了——那样重重复复的故事,谁有耐心地读下去呢。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赵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把大象装进冰箱里分几步,森林里开动物园里开运动会谁没有来……

我觉得这恰恰反映出,新一代的小作家们越来越不受成文的条框的约束,无论是技巧的还是道德的,他们的故事折射出的是很强的游戏色彩——尽管在最后也有“我们会揭竿而起”的警世之言,但我依然觉得他们对游戏的兴趣远不是我们早几代作家所能比的。编的、想象的、听来的……王娟娟把它们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这里面当然还是以较强的艺术构造能力为基础的。准确点说,《人狗秘史》是一篇童话故事,有些寓言色彩。它的意义在于展示了一个小作家结构方面的才华。值得提醒注意的是,王娟娟在《人狗秘史》里基本上没有所谓的闲笔、铺垫和烘托,每一个细节她都交待得很充分,如我和猴七发生联系,是因为我的小孙子得了怪病,治病的药在树——因此不得不去求猴七。因此,我觉得她讲故事很专心。令人吃惊的是,这种讲故事的派头,倒是一点不新,而是很“旧”,你不觉得这是中国古老的白话故事吗?我不一定相信王娟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但反观她的创作,倒是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是不是故事是一种天性,无论是写还是读?

《盛》一文,如果不是有着浓郁怀旧情绪,很多作家已经不会使用这样的题材了。我觉得这篇比《人狗秘史》无论艺术趣味还是结构安排,更理想一些。王娟娟还是讲她的故事,却不似《人》那样以少年老成的口气陈述“阴谋诡计”,但也别因此就觉得她的故事“感性”地纯情,她的那些“意味”深长的句子,可一点也不是不能自持的小女孩子的样子,而是明显地有着冷眼、旁观的色彩——游戏:这个词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我觉得有必要重复一下,因为这个词可能是E生代的一个关键词。它有意无意地表明了与生活的关系,与写作的关系。一代,可能更早地对生活有了自己的判断,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个看法竟然可能很接近现实——一种去掉了幻想的现实。他们的写作,有才华的流露,更有对生活的嘲弄和自由驾驭而不是无所适从。

在《我就是那只麻雀》中,她说:扑啦啦飞……除了喜欢其中的节奏感外,更因为它是一种状态,一种随时准备起飞的状态。“随时起飞”,一种清新、自信的姿态。



之二:风吹佩兰



E生代所面临的,已经远不是一个田园社会了。旅游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们所认识的绿树、小花、小草都当成是一种新奇、有趣、把玩的东西,但我觉得这里面绝少上一代、再一代人在这些物件上所凝聚的感情:那种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他们的生存密不可分的感情。充斥E生代生活的,是club、是网络……这些东西,不是拓展了他们生活的空间,相反,倒暴露了他们的情感世界是一片寂寞的原野。

小小年纪,已经明白“飞机场”、已经追求“刺激”……从小小说文体的角度看,《狠心的张建把佩兰给丢了》写得不错,无论故事的舒展、还是语言的运用、人物情感的把握,都不给小小说丢脸。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展开的故事环境是网络聊天室(社区),所以,我们经常会发现,E生代的作品中往往有很多篇幅让位给了简洁的对话,实际上是真实地再现了故事推进的过程。这些对话既有无聊的东拉西扯甚至打情骂俏,更有能揪人的情节——因为在聊天室里,本来就是没有见过面的,再加上连对方是男是女都不清楚,没有揪人的或者说诱人的聊天内容,往往会惨遭“抛弃”。《狠》一文当然不缺少这样的对话。

“特没劲的”傻瓜佩兰在网易社区和张建共同养鸡——非常富于田园色彩的活动:可惜,只是存在于网络上的活动,佩兰和张建没有接触到真正的鸡、没有为这只鸡喂过一次真正的饲料、没有带它到过真正的田野。这只鸡,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需要的是手指要到指定的区域点击。就这样“虚拟”的工作,张建没有养活一只——因为“可惜没空”。与寂寞的内心世界不谐调的是,E生代现实生活却很忙碌:读书的有无数书要读,工作的有无数的钱要赚……现实是前所未有的光怪陆离。

那么,以“聊天”著称的聊天室给了他们安慰了吗?

很多时候都不是,来来往往的,是随意、是对于明星的追逐、是漫不经心和无所用心。向“张建”狂打招呼的“檬檬”,还有丢掉张建、转而追逐瞎子和天骄的“一百零八个红颜知己”。如果我们认为情感是有方向性的话,那么,E生代的情感方向就是不确定的,就是随时在变的。佩兰?这样忠实、认真的“社区公民”少之又少。

风吹佩兰在《狠心的张建把佩兰丢了》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一种忧伤。“她”“放生”小鸡,张建想“把它,再,拾回来”。

这是E生代的一种理想结局。在他们漫不经心的内心深处,还有着一些柔弱的地方。

是的。我经常想,这个世界虽然一天比一天喧嚣得厉害了,可不是一天比一天更与我们无关了吗?我们可以在工余关上窗子,打开空调,除了空调的声音、敲击键盘的声音,我们不是完全可以独自面对网络,讲着真真假假让自己开心的话吗?

然而,事实上,在E生代的内心深处,寂寞正在悄悄地扩大着……



之三:爱在网上的守候



天晓挪用公款后外逃,通过网络来了解动静。天晓母亲得知了天晓网名,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学打字和上网”,然后,化名“犯错的女孩”和天晓聊天。后来见了面,天晓才知是母亲!从内容上看,这个故事有着显明的“道德”意味——不言而喻,教人向善。从使用的道具来看,搬来了“网络”这个时代“新宠”,借网络“空山新雨响,对面不见人”的特点,营造故事,推进情节,然后,水落石出。

准确点说,何承亨的《爱在网上的守候》更主要的是借助“网”这一工具在作小小说,与我们所说的E生代未必有什么真正的逻辑关联。这篇作品虽然对我们了解E生代没有提供太多信息,但,我们还是在的叙述中可以找到一些E生代生存环境的特点来:

一是既公众化又私人化的空间。网虫528与别人聊得正起劲,天晓却急了,直接就要求:“重新加密再聊”。网络经营者们——准确点说,聊天室的设计者们既允许人们在公众区里“广交天下朋友”,也鼓励人们一见钟情后“开房”,进入私人化空间。

二是网络是高度拟人化的世界。“阿成在网上鸡啄米似地点头”、“网友凑了过来”、“硬着头皮递过去一句”……网络模拟的是现实人的情态。

三是挥之不去的陌生感。天晓与“犯过错的女孩”聊了一连十多天,而且聊得十分投机,女孩的经历也已经在天晓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当他想见面时,女孩颇显为难(这里姑且不论这为难是真是假):“我并不太了解您……”一种永远挥之不去的陌生感,成为了网络人们之间的某种状态。

四是潜在的欲望冲动与现实的险象环生。不管这种欲望的具体名称是什么,譬如寂寞、譬如其它方面的饥渴,常常是网络社区“公民们”潜在的上网原因。象《爱在网上的守候》中天晓这种带有明确指向性和目的性的上网,还不多见。此外,就是现实的险象环生。网络社区的“公民们”常常会在条件成熟(比如,觉得投机等等……),就会约定见面。见面?假如这个故事中没有前因,那么,这次见面岂不是尴尬万分的吗?



之四: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算不算E生代作品?

算。故事的主人公苏菲是女性时尚杂志的编辑,日常生活里“说话很小声”,可在网上,“苏菲是张扬的”。她认识了林柯,并被林柯所爱,但苏菲却是一个“不相信爱情的人”……

秦俑是近一、二年出现在小小说行当里的,主持着小小说作家网,并辞去公职一举进入百花园杂志社,为小小说摇旗呐喊。从《更多的人死于心碎》看,秦俑把握故事和捕捉捕捉人物情感的方式,都很有个性。“说的是苏菲”,这种基于谈话已经开始了的方式,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苏菲的情感是不是代表时尚潮流?这是一个问题,现在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苏菲的情感特点。

她外表文弱,内心却原来有着“张扬”,敢爱敢恨。见见面,聊聊天,这些事在苏菲看来和感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无需“计较”。其实,就在的概述中,苏菲作为一个矛盾体已经“昭然若揭”:我实在想不懂苏菲“敢爱敢恨”的内容是什么。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肯定已经“烟飞灰灭”。

——苏菲却和林柯来往起来。过夜、从后面抱上来;大段大段的留言、不厌其烦的电话;生日里的蛋糕……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苏菲倒是很坚定:我不相信爱情的。林柯消失了的电话在苏菲看来也不过是“开玩笑”的。在我看来,苏菲的身体和她的情感已经分离,她的身体混迹于俗世,她的情感却飘到了空中无所依托。岂止是爱情,她似乎什么都不相信!

那么,隐藏在这与世不同的人的内心深处的还有什么呢?当跳河的消息变成现实,苏菲倒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一把刀子剜进了她的心脏”——谢天谢地,在她的内心深处还多少有一点灵光。可是,这灵光毕竟只是一瞬即逝:尝试了两次失败的爱情,林柯去而复苏的电话……苏菲的外表变得透明得如无物一般。

我想,这可能是我们所遇到的新一代人的生活状态。他们戏弄生活,生活偶也戏弄他们;他们不相信什么,也没有什么值得他们相信。我们无法判断苏菲们是否是“透明人”,但我相信能够进入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不会很多。如果拿同一年龄段的故事相比,苏菲们肯定是早熟的、敏感的、看透世事的。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