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做官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5-06 01:12 阅读:
葫芦一笑



是先读书后做官,还是先做官后读书?是读书人必须做官,还是做官的人必须要读书?是……



唉,葫芦本就糊涂,这一弄就更糊涂了。还是慢慢说吧。



在中国古代,当然是先读书后做官。那时呀,官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做官的人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当然就要先读书,不读书不可能参加科举,不参加科举就不能做官(古代也有捐官的,那不但名额限制,而且是把钱交到国库,和今天向官员买官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所以,在古代,要想当官必须先读书。



读书了并不一定能做官,古人有句名言,今人还记得(只是现在不适用了),那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就是说,书读得好,学问做得优的人才能做官,书读得不好,学问不优的当然就不能作官了。所以,有的人青丝考到白发仍然什么功名也没有,这样的人当然是不可能当官的。



看电视电影,动辄就是金榜题名,头名状元也如同地摊上的帽子,随手即拿。据说还有个叫冯素珍的女娃子,好像没读过什么书,本是逃婚出去找哥哥的,哥没找到顺手就考了个状元,还弄了个女驸马。你看,科举多么容易呀?简直如同儿戏。伙计,那是电视电影,是人编的,编来逗你玩的。其实呀,古代要做个官什么的,还真难,那可是要点真功的,并不是往头儿那多跑几次,多送点什么就能捞到的。科举考试,层层迭迭,斩关夺隘,今天的官员们可是想都不敢想(真得感谢废除了科举)。



远古的科举考试我一下子说不清,明代的情况倒是能说个一二。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进行。童生(即未入学的士子)先参加州县级的考试,及格的称做“秀才”或生员,进入府州县学读书。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被定为“科举生员”,才能参加省级的考试。省级考试称为“乡试”,由布政使司主持,每三年一次,考中的称做“举人”,才能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由礼部主持,会试及格者,再经过一次复试,地点在皇帝的殿廷,叫做廷试,亦称殿试。考中的分为三甲(等),一甲只取3名,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统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凡考中进士的,统统被任命为官员。一般来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选为庶吉士,也都是翰林院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



你看你看,过去当官多难啦!也就是说,读了书的不一定能当官,当官的却一定要读书,而且还要把书读好读精。所以古人提倡读书,并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不是说着玩的。只要书读得好,即可改变命运,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才取士,按能用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真正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余秋雨先生说,想到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凭文化素质的考核决定行政官员的命运,心里就觉得亲切。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么今天的选官制度是怎样?大家都清楚,不必去说了。但如果真正说起来,葫芦反倒是真糊涂了,那些个官们是怎么当上的?谁能说个清楚明白,我请他上带星的酒店。只是有一点我们清楚,那就是提倡干部“知识化、年青化”,这个倒值得说说的。从这个提法来看,知识化在前,应该也是先读书后当官的。可是,知识化后面还有个“年青化”不免就有点矛盾了。既然称为“知识化”,大约书总要读得差不多吧;既然要“年轻化”,年龄就不能太大。我们先来算一算:按义务教育规定,7岁入学,13岁小学毕业,16岁初中毕业,19岁高中毕业,23岁大学毕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再按当前干部制度计算(指进步快的):工作5年提为副股级(28岁),再干三年提为正股级(31岁),再干8年提为副科级(39 岁),再干10年提为正科级(49岁),今年改革很多地方规定,正科级50岁一刀切,全部休息。唉!



刚才在算年龄账的时候,我们忽略了一重要因素:钱。



如今读书可不容易,小学中学扛柴担米上学去就不说了,说说大学吧。据统计,2001年,北京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是:4800——6000元。上海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是:4600——5500元(2002年为5000-6500),天津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是:4200元—5000元,四川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是:3500——5000元,广东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是:4500元——5000元,浙江大学为4800元,湖南大学为5000元。2002年海南省的普通高校学费是:公办学校在3800-8000元/年之间。以上只是学费,还有杂费、书费、水电、住宿、生活等等,一年不下于6000——8000元。因此,可以算出,目前一个大学生4年的支出相当于一个农村劳动力20年的收入总和,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够读得起的。



因此,先读书后当官,此路不通。此路不通走别路,那就只好先做官后读书了。



先当官后读书,是当下的时尚,你去问问,哪个官员不在读书呀?一来读书时髦,不仅听起来响亮,身价也不一样嘛,还表示他在与时俱进;二来学费书费生活费来往车船费有单位报销,一切不需掏腰包,无论花多少都不必着急,免除了筹学费之苦;三来还可以借“读书”之机周游列国出洋出海,既是观光,又是考察,费用自然不必担忧;四来读书期间算工龄算官龄以及什么龄,工资照长职务照升津贴照拿;五来不用上课也不用做作业,论文自有秘书代劳;六来……所以你看,如今哪,只要当上了官,没有拿不到的文凭(当然只是中国的文凭,外国的文凭他也不想),你上街随便拉个官员问问,不是研究生就是博士生,遇到熟人你千万别吃惊:噢?他不是小学毕业吗?那是当初,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嘛。这就是社会的进步,你懂是不懂?



糊里糊涂的葫芦倒是懂了。有个小伙子叫余杰的,他就不大懂,他说:辛亥革命以降,中国行政官员的素质是一代不如一代。这年轻人真不知趣,这、这是什么话?



既然当官这么好,那人人都去当官好了。谁不想当官呀?说实话,我就想,你想得到吗?现在当官呀,不在怎么当好,关键在怎么当上。怎么当上?葫芦就不好说了,借用西方一句名言: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现在可以结论为:古代是先读书后当官,现在是先当官后读书。至于将来怎么发展,天机不可泄露,葫芦无可奉告,望乞恕罪。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