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看年华老去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5-06 01:11 阅读:
“时间是一切物体不可抵挡的洪流,事物一映入眼帘仅为了依次被冲走。”马克·奥里利乌斯的话被放在了影片的片首,是否人类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印证时间独有的摧毁的力量,包括这部电影?《十分钟年华老去》,诗意,伤感,无奈,一个万般情愫都会钩上心头的题目,入眼更入心,美人老去,黄河东流,人生如棋,而时间总是最后的赢家———谁是时光的崇拜者?是英国这家叫作“十分钟年华老去”的公司吗?投资拍摄这么一部以“时光”为主角的电影,是膜拜时光无上的力量,还是向它挑战,或者,只是徒然的一次叹息?

拍摄于2002年的《十分钟年华老去》,是一部阵容超级豪华的短片集锦。在不同的电影门类里,集锦片的高浓度信息是它吸引眼球的一个法宝,而以同一个题目拍摄,那种命题作文似的集锦片,则是能给我们快乐的电影,让受过高考,一路考过来的人们的阴暗心理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来吧,给他们打分,挑出一个最高分,再挑出一个最低分,被打分的个个都是当今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包括戈达尔这样不容忽视的名字。

十分钟,用影像抒写年华老去, 15个知名电影人在胶片上完成了自己的时间旅行,镜头表达了他们个体对时光的理解。在城市建设中,一个个胡同、四合院从城市地图上渐次消失,陈凯歌的《百花深处》是一首逝去的挽歌,也许只有在记忆中我们才能拥有那些曾经的美丽。德国导演文德斯的《距离托那12英里》,选择了“在路上”的主题,“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瞬间会发生什么”,这部十分钟短片具有的故事性,甚至会使我们想大部分的电影是否有必要拍得那么长。西班牙老导演维克多·艾里斯,美国黑人电影先锋导演斯派克·李等部分导演共同选择了黑白影像来表现时光的本色,沧桑,不动声色中的柔软与锐利,和“不为任何一个点停留”的冷峻无情。15 个导演中有7位直接在自己短片单元的题目里标出了时光的概念:《在时间的黑暗中》(法国让·吕克·戈达尔),《几千年前》(德国沃纳·赫尔佐格),《国际组织·拖车·夜晚》(美国吉姆·贾姆许),《关于时间II》(美国麦克·菲吉斯),《生命线》(西班牙维克多·艾里斯),《瞬间》(捷克吉里·曼泽尔),《十分钟后》(匈牙利伊斯达芬·沙波)。时钟,刚出生的婴儿,老人的回忆,经历了时光交错的宇航员,不出乎意料的材料,当然也是表现时光最常见的元素,还有,怎么会缺少一辆向着我们奔驰而来的时光火车?

有“芬兰电影天才”之称的阿基·库里斯马基,和15个导演中唯一的女性,法国的克莱尔·丹尼斯,以火车来参与表现时光主题的短片,称得上整部电影最费解的单元之一。在《狗没有地狱》的片子里,那个刚从牢狱里出来的人,即将开始的是一段茫然的旅程,他会有怎样的人生?阿基·库里斯马基选择了火车来暗示小人物被抛来抛去的命运。

如果你在看整部电影中打起了瞌睡,那么十有八九发生在这个单元。火车奔驰的单调声,车厢里哲学家滔滔不绝的谈话,贯穿了十分钟。克莱尔·丹尼斯的这部《面对南希》完全以火车为场景,拍摄了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与一个姑娘在车厢里的对话,主题始终围绕着“介入”和“同化”。法国人似乎对此有特别的敏感。

电影的火车也是哲学的火车吗?   西蒙·波娃曾打过比方:“像乘火车,如果三个乘客正巧占据了一个车厢,在这火车上的其他乘客就变成另外的一个相对的集团了。”在一些法国人看来“外国人是闯入者”,让·吕克·南希认为“法国是个不太容易被闯入的国家,因为她有很强的自我标识,行为上、精神上都表现出傲慢”,但是“文明慢慢融和,这也是一个趋势”。 克莱尔·丹尼斯为哲学家的观点提供了火车这样一个时空流转的舞台,思想通过表演外化。“他者是存在的”,车厢里的第三个乘客,那个始终游离于哲学家和姑娘的对话之外的黑人青年,就是一个存在的“他者”。克莱尔·丹尼斯镜头里的那列掠过河流、树木、房屋,保持着同一个姿态和节奏奔驰的火车,多像我们的生活,而时光就在一成不变中流逝。

时光如同河流,不由分说裹挟着我们前行,岁月无痕,真的一切都可以轻描淡写吗?一位诗人说:“时间像一种无形的东西就站在我们身边,它在倒计时地数着一、二、三、四”———十分钟,一切足以改变。不需证明时间操纵我们的力量,只是和影像一起,正经地抚摸一次时光。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