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微雨,明月彩云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宰相晏殊之幼子,字叔原,号小山,能文章,尤工乐府,与其父并称“二晏”,有《小山集》行世,存词二百六十首。
小晏的这首《临江仙》词,是其所存二百多首词中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林林总总感旧怀人、抚今忆昔、伤离恨别词中的典范和代表,可以说极尽清婉柔美之境地。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堪称情韵出尘、文具入画。尤其是“落花微雨”二句,更具厚、深、雅、韵,成“千古不能有二”(谭献《谭评词辩》)之绝唱,被人广泛吟诵。
词的上片先从抚今开始着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首韵以两个互文的六字句对起,先写梦觉酒醒后的凄寂景象,虽未直接言情,而情自在其中,大有人去楼空、往事陈迹、欢情早去之悲感。二句景色互照,相共比文: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以所居之处的冷落点出梦回酒醒之时的凄清寂寥,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映出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眼前的春愁思恨。寥寥十二字,就把长离久别而引起的凄寂之感、惆怅之情,烘托的淋漓尽致。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章老先生曾评价说“即此两句,已似一篇《芜城赋》”,足以见得这两句的高度概括力。
次韵“去年春恨却来时”,承上启下,用“去年春恨”四字一挑,追怀过去,点明春恨,揭示了上文中为什么“楼台高锁、帘幕低垂”,为什么诗人酒多醉沉、梦深不起。同时,这四字还暗示首韵两句所隐含的情事,即与下片中提到的“小蘋”的情别之事是与“去年”春季发生的。点明“去年春恨”后,诗人又笔锋一转,用“却来时”三字,一下子把时间拉回现在,揭示“去年”的“春恨”即与“小蘋”的离别情恨,随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再度回到诗人心头。这样,很自然顺当地引起下文。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上结这两句,一通过景物的描写补足上韵中的“时”,表明时节适逢暮春,同时转换境界;二运用比兴,通过暮春景象之描绘,进一步展示诗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之心境。“落花”、“微雨”点明时令季候:红英乱落春将尽,细雨如加天色阴。这本已是入愁之境了,但诗人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配以“人独立”、“燕双飞”映衬之,将一幅众芳摇落、百花纷谢、微雨迷蒙,落花、微雨之中一人茕然自立、双燕空飞的图画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凄惶。“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想,连无知的燕子都能够“双飞”,而有情有意的人却孤孑独立,其情何堪,怎不让人生恨感伤!往事已矣,伊人离去,好景无常落花有恨、绵绵细雨空生愁情,而这种状况还将年复一年的继续下去,难有尽时,如何不心中生慨、腑内生悲?!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伤感的境地呀!
词的上片全用内转笔法,抑扬顿挫,以幽清凄绝的景境衬写了眼前和去年的春恨,但对春恨的具体缘由只是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并没有明说。但这层层的景境描述却为诗人在下片展开怀人做了巧妙铺垫和蓄势。于是,词的下片便直接转入忆人。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承接上片结句,面对“落花”、“微雨”,更见翩飞“双燕”,因景生情、睹物思人,诗人自然触绪沓来,自然而然地将思绪追怀到比“去年春恨”更远的往事中。于是,诗人的心中情思如同开启的闸门,飞洪涌泻,喷薄而出,感情也由婉转变向了直率。下片以“记得”二字领起,以赋笔道出对歌女“小蘋”的追忆。诗人既然这样深的怀念着“小蘋”,相当初二人肯定有不少的“幽欢佳会”。但这些诗人并没有展开来写,而是仅仅抓住与“小蘋”初见的场景来描述。读者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遇到某种事物或某个人,“初见”的认象往往是最为深刻的,感觉也是最为新鲜的,这也往往关乎到以后相互关系的发展。尽管词牌本身字数的限制,也不容许诗人展开去描述更多的情事,但诗人抓住“初见”这一场景来描述,也可见其“别有用心”。除了上面所叙说的原因之外,叙写“初见”情事,也往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写“初见”,那么初次相见的景境又是什么呢?——“两重心字罗衣。”这里,诗人紧紧抓住了和“小蘋”初次相会时,“小蘋”留给诗人的第一认象来描述:她穿着双叠“心字”形领口的轻裳罗衫。至于这个“心字”,一说是“罗衣”经过两次的“心”形香熏过。不管是“罗衣”领口呈“心字”,还是“罗衣”被“心”形香熏过,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留给读者的认象是诗人对于景象捕捉的擅于、精细和“小蘋”的“与众各别”。“小蘋”的“与众各别”,不仅仅是衣着上和外表上的,同时也是从外表到内心的。“小蘋”的这种“与众各别”,就象“心字罗衣”一样的美。
需要指出的是,“两重心字罗衣”这一句,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描写“初见” “小蘋” 时的衣着,是物语,实际上内含了诗人的万千的情思在里面,是情语。诗人是在陈情而非纯粹写物,含蓄佳妙的很,很值得读者细细去品味。
“琵琶弦上说相思”。这句继续叙写与“小蘋”初次见面的情景,进一步写“小蘋”高超的琵琶技艺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两人见面后,“小蘋”为诗人弹奏琵琶,而这悠悠的弦弦琵琶声中却寄托了“小蘋”无限的“相思”。“小蘋”作为歌女,会弹奏琵琶是很平常的,但她能够在弹奏中寄于自己的“相思”之情,也足以见得她的琵琶技艺之高超。“高山流水”,弹者擅弹,还要擅听之人来听,这一句也从另一方面映衬出诗人与“小蘋”正所谓百世难求之“知音”,“心有灵犀”之绝对。由此也就明白地告诉读者为什么诗人是如此深深的怀念“小蘋”了,的确是“人美情深意缱绻,心有灵犀难忘怀”呀!
下片写到这里,诗人已把一个活生生的所怀所思之人的形象完完整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叫“小蘋”,初次相见时着一件“两重心字罗衣”,她不仅能弹琵琶,而且能在奏出的乐音中寄予自己的情思。由此很自然地把词带入结拍。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又是一个寓情于景的佳妙范例,又是一个千古绝唱。“当时”句回应下片开始的“记得”二字;“彩云”借指美女,这里特指“小蘋”。这两句既写出了“当时”与“小蘋”作别而归的情景:“明月”高悬,辉照着“彩云”即“小蘋”翩然而去。同时,这两句还以长在“明月”回应、烘托了开篇“梦后”“酒醒”时刻的凄清孤寂:“明月”如初,而“彩云”即“小蘋”不知所踪。这是多么的让人难以为怀、恨恨不已呀。这一结不言怀人而寓怀人之情,不说怀人而怀人之意清晰可见,自然地点出了年来春恨之因,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寄而情无限,着实耐人品味。
综观全篇,诗人以“春恨”为主点,以“梦后”“酒醒”句开篇写眼前景境,以“落花”“微雨”句状“去年春恨”,以整个下片的“记得”书过去的“初见”,以结煞的“明月”再回应开篇,首尾贯穿,由近及远,层层翻转,叠叠推进,把一幅幅深情的画面不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这首小令最显著的写作技法之一,很值得我们仔细去探讨、研究和学习。
说到写作上的技法或技巧,这首小令,笔者认为这首词还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寓情于景,不直接言情,情从境界会意而出。整首词除了“去年春恨却来时”句着一 “恨”字而略点情外,其他都是通过鲜明而带有画感的景境寓写诗人之念怀之情。其次是擅于捕捉意象,取材集中,记事典型。这在下片的选择描写“初见”可见端倪。再一个就是语言浅显意赅,通俗易懂,叠叠错落有致,极富形象感。这与那些生砌典故,隐涩冷晦的词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需要指出或说明的是,本词中最精彩、最出名也是最被传诵的两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实际上是小晏“偷”来的先人成句。这两句原出自五代时翁宏《春残》诗。翁宏原诗云:“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瑟暮蝉辉。” 翁诗既早,那么何以淹而无闻;晏词后袭,又何以卓绝千古?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两首作品的整体差异而致。一部诗词进或一部文学作品,各部分之间应达到和谐统一方堪称得完美。仔细品读翁诗,不难发现翁诗并未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这两句在整首诗中独立出群,但由于其他句子的低质不抗,全诗意境上很是不和谐一致,这两句也终为他句所累,掩没在汪汪诗海之中了。而反观晏词,全篇意境、情致完美和谐统一,虽是移诗入词,不但丝毫不见痕迹,反而为这两句诗更增许多光彩,为人们津津乐道称为“千古不二”之绝唱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3年07月18日夜写于梅雪寒斋
1冬夜暗香
2爸爸,如果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女儿
3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4美文分享——《静月思》
5读懂心尘,静赋生命
6梦潇湘,花蝶飞
7考验
8雨的味道
9我和堂姐
10催 眠
11校园生活的味道
12微风细雨般的思念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宰相晏殊之幼子,字叔原,号小山,能文章,尤工乐府,与其父并称“二晏”,有《小山集》行世,存词二百六十首。
小晏的这首《临江仙》词,是其所存二百多首词中之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林林总总感旧怀人、抚今忆昔、伤离恨别词中的典范和代表,可以说极尽清婉柔美之境地。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句堪称情韵出尘、文具入画。尤其是“落花微雨”二句,更具厚、深、雅、韵,成“千古不能有二”(谭献《谭评词辩》)之绝唱,被人广泛吟诵。
词的上片先从抚今开始着笔。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首韵以两个互文的六字句对起,先写梦觉酒醒后的凄寂景象,虽未直接言情,而情自在其中,大有人去楼空、往事陈迹、欢情早去之悲感。二句景色互照,相共比文:高锁的楼台,低垂的帘幕,以所居之处的冷落点出梦回酒醒之时的凄清寂寥,通过环境的描写衬映出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眼前的春愁思恨。寥寥十二字,就把长离久别而引起的凄寂之感、惆怅之情,烘托的淋漓尽致。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章老先生曾评价说“即此两句,已似一篇《芜城赋》”,足以见得这两句的高度概括力。
次韵“去年春恨却来时”,承上启下,用“去年春恨”四字一挑,追怀过去,点明春恨,揭示了上文中为什么“楼台高锁、帘幕低垂”,为什么诗人酒多醉沉、梦深不起。同时,这四字还暗示首韵两句所隐含的情事,即与下片中提到的“小蘋”的情别之事是与“去年”春季发生的。点明“去年春恨”后,诗人又笔锋一转,用“却来时”三字,一下子把时间拉回现在,揭示“去年”的“春恨”即与“小蘋”的离别情恨,随着今年春天的到来再度回到诗人心头。这样,很自然顺当地引起下文。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上结这两句,一通过景物的描写补足上韵中的“时”,表明时节适逢暮春,同时转换境界;二运用比兴,通过暮春景象之描绘,进一步展示诗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之心境。“落花”、“微雨”点明时令季候:红英乱落春将尽,细雨如加天色阴。这本已是入愁之境了,但诗人却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配以“人独立”、“燕双飞”映衬之,将一幅众芳摇落、百花纷谢、微雨迷蒙,落花、微雨之中一人茕然自立、双燕空飞的图画展示在了读者的面前,同时也衬托出诗人的孤寂凄惶。“此时无声胜有声”,试想,连无知的燕子都能够“双飞”,而有情有意的人却孤孑独立,其情何堪,怎不让人生恨感伤!往事已矣,伊人离去,好景无常落花有恨、绵绵细雨空生愁情,而这种状况还将年复一年的继续下去,难有尽时,如何不心中生慨、腑内生悲?!这是一种多么令人伤感的境地呀!
词的上片全用内转笔法,抑扬顿挫,以幽清凄绝的景境衬写了眼前和去年的春恨,但对春恨的具体缘由只是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并没有明说。但这层层的景境描述却为诗人在下片展开怀人做了巧妙铺垫和蓄势。于是,词的下片便直接转入忆人。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承接上片结句,面对“落花”、“微雨”,更见翩飞“双燕”,因景生情、睹物思人,诗人自然触绪沓来,自然而然地将思绪追怀到比“去年春恨”更远的往事中。于是,诗人的心中情思如同开启的闸门,飞洪涌泻,喷薄而出,感情也由婉转变向了直率。下片以“记得”二字领起,以赋笔道出对歌女“小蘋”的追忆。诗人既然这样深的怀念着“小蘋”,相当初二人肯定有不少的“幽欢佳会”。但这些诗人并没有展开来写,而是仅仅抓住与“小蘋”初见的场景来描述。读者也许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遇到某种事物或某个人,“初见”的认象往往是最为深刻的,感觉也是最为新鲜的,这也往往关乎到以后相互关系的发展。尽管词牌本身字数的限制,也不容许诗人展开去描述更多的情事,但诗人抓住“初见”这一场景来描述,也可见其“别有用心”。除了上面所叙说的原因之外,叙写“初见”情事,也往往更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既写“初见”,那么初次相见的景境又是什么呢?——“两重心字罗衣。”这里,诗人紧紧抓住了和“小蘋”初次相会时,“小蘋”留给诗人的第一认象来描述:她穿着双叠“心字”形领口的轻裳罗衫。至于这个“心字”,一说是“罗衣”经过两次的“心”形香熏过。不管是“罗衣”领口呈“心字”,还是“罗衣”被“心”形香熏过,这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句留给读者的认象是诗人对于景象捕捉的擅于、精细和“小蘋”的“与众各别”。“小蘋”的“与众各别”,不仅仅是衣着上和外表上的,同时也是从外表到内心的。“小蘋”的这种“与众各别”,就象“心字罗衣”一样的美。
需要指出的是,“两重心字罗衣”这一句,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描写“初见” “小蘋” 时的衣着,是物语,实际上内含了诗人的万千的情思在里面,是情语。诗人是在陈情而非纯粹写物,含蓄佳妙的很,很值得读者细细去品味。
“琵琶弦上说相思”。这句继续叙写与“小蘋”初次见面的情景,进一步写“小蘋”高超的琵琶技艺和丰富的感情世界。两人见面后,“小蘋”为诗人弹奏琵琶,而这悠悠的弦弦琵琶声中却寄托了“小蘋”无限的“相思”。“小蘋”作为歌女,会弹奏琵琶是很平常的,但她能够在弹奏中寄于自己的“相思”之情,也足以见得她的琵琶技艺之高超。“高山流水”,弹者擅弹,还要擅听之人来听,这一句也从另一方面映衬出诗人与“小蘋”正所谓百世难求之“知音”,“心有灵犀”之绝对。由此也就明白地告诉读者为什么诗人是如此深深的怀念“小蘋”了,的确是“人美情深意缱绻,心有灵犀难忘怀”呀!
下片写到这里,诗人已把一个活生生的所怀所思之人的形象完完整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她叫“小蘋”,初次相见时着一件“两重心字罗衣”,她不仅能弹琵琶,而且能在奏出的乐音中寄予自己的情思。由此很自然地把词带入结拍。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又是一个寓情于景的佳妙范例,又是一个千古绝唱。“当时”句回应下片开始的“记得”二字;“彩云”借指美女,这里特指“小蘋”。这两句既写出了“当时”与“小蘋”作别而归的情景:“明月”高悬,辉照着“彩云”即“小蘋”翩然而去。同时,这两句还以长在“明月”回应、烘托了开篇“梦后”“酒醒”时刻的凄清孤寂:“明月”如初,而“彩云”即“小蘋”不知所踪。这是多么的让人难以为怀、恨恨不已呀。这一结不言怀人而寓怀人之情,不说怀人而怀人之意清晰可见,自然地点出了年来春恨之因,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寄而情无限,着实耐人品味。
综观全篇,诗人以“春恨”为主点,以“梦后”“酒醒”句开篇写眼前景境,以“落花”“微雨”句状“去年春恨”,以整个下片的“记得”书过去的“初见”,以结煞的“明月”再回应开篇,首尾贯穿,由近及远,层层翻转,叠叠推进,把一幅幅深情的画面不断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是这首小令最显著的写作技法之一,很值得我们仔细去探讨、研究和学习。
说到写作上的技法或技巧,这首小令,笔者认为这首词还有以下几点特点:一是寓情于景,不直接言情,情从境界会意而出。整首词除了“去年春恨却来时”句着一 “恨”字而略点情外,其他都是通过鲜明而带有画感的景境寓写诗人之念怀之情。其次是擅于捕捉意象,取材集中,记事典型。这在下片的选择描写“初见”可见端倪。再一个就是语言浅显意赅,通俗易懂,叠叠错落有致,极富形象感。这与那些生砌典故,隐涩冷晦的词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需要指出或说明的是,本词中最精彩、最出名也是最被传诵的两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实际上是小晏“偷”来的先人成句。这两句原出自五代时翁宏《春残》诗。翁宏原诗云:“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瑟暮蝉辉。” 翁诗既早,那么何以淹而无闻;晏词后袭,又何以卓绝千古?笔者认为,这主要是两首作品的整体差异而致。一部诗词进或一部文学作品,各部分之间应达到和谐统一方堪称得完美。仔细品读翁诗,不难发现翁诗并未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整体意境,这两句在整首诗中独立出群,但由于其他句子的低质不抗,全诗意境上很是不和谐一致,这两句也终为他句所累,掩没在汪汪诗海之中了。而反观晏词,全篇意境、情致完美和谐统一,虽是移诗入词,不但丝毫不见痕迹,反而为这两句诗更增许多光彩,为人们津津乐道称为“千古不二”之绝唱也就不足为奇了。
2003年07月18日夜写于梅雪寒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