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悠悠
初冬的一个清晨,晓色微露,附近的人们还在沉睡,在某个偏僻小村的墓地旁,肃立着六十多名,分别来自,该县第一高级中学二年级二十多个班级的莘莘学子,他们个个低头,颔首,表情悲痛凝重,有的还小声哭泣着,在追思缅怀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一个人。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是谁?他究竟有何魔力,让这群风华正茂狂放不羁的少年不顾路途遥远,披星戴月,踏露而来?
他,1990年从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建立之初的该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看中,调往该校。
提起袁华国,三中的领导,老师,以及他教过的学生,和社会上了解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这些学生正是他2003年所教的两个班级的一部分。
他们清楚地记得,2003年秋,学校领导在教师任课上实行大循环,让老师从初中一年级教起,中间不换人,一直跟到三年级。他作为这一设想的最佳人选,从三年级下到一年级。
当时,作为一年级新生的他们喜坏了,潮水一样涌拥挤着到他的班上来报到。“不行啊,要按照分班名单入班,学校有规定的,”他对慕名而来的人耐心地解释着。没有分到他带的八班的学生还是不甘心,他们找人,托关系,非要进他的班。那些从乡下来,没有参加分班的学生也是蜂拥而至。当别的班级只报到了四五十人的时候,他带的班级人数已经超出一百人。
他们记得,老师实在没有办法,思量再三之后,找到学校领导,由他们出面,强行把一部分学生分到了其它班级。
他们还记得,从小学进入初中,突然增加了好几门课程,开学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变得迷茫,没有自信。他就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教他们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时间,教他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帮他们适应新课程,以及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他们不会忘记,那时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又担心又害怕,总是想家。他就细心地开导他们,给他们讲笑话,讲故事,告诉他们孔子为了讲学,如何周游列国,几年不回一次家,还告诉他们大禹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要让小小的问题成为学习上的负担。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们很快甩掉思想包袱,适应了初中生活,进入到对新知识的追求中。他们不会忘记,看到同学们终于顺利地跨过一道道坎,愉快地成长,他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
从初一,到初二,他们清楚地记得,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们知道他把只有五六岁大的女儿交给妻子一个人照顾,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候,辅导他们晚了,为了怕耽误上课,他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只在学校大门口买个烧饼,胡乱吃几口,就又进班了。他认真地上每一堂课,又牺牲了大量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他们补课。因此他们那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十个班级中总是遥遥领先,他也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05年的一天,他们正在认真地听课,突然他弯下腰,一动不动地用手按住腹部,斗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一会儿的功夫,头发都湿透了。最后,没有办法,他只好服了止疼片,又接着上课。
以后,时不时的,他会弯下腰,按住腹部停一会儿。听说妻子曾劝他到医院看看,被他以太忙没有时间给一口回绝了。哪里是没有时间,他分明是怕万一检查出有什么毛病,需要住院治疗的话,我们怎么办啊?在他心中,我们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啊?
就这样坚持到了这一学期的期末,他看着他们走进考场,之后,他又忙着评卷,填写通知书,最后,把通知书一个个发给他们,发完最后一张,有人看到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终于有时间,可以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了。
05年秋,开学的第一天,升入初三的他们,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正在等得焦急的时候,突然被告知,老师病重,再也不能来了。他们不会忘记,听到这一噩耗,他们怎样趴在课桌上,失声痛哭,他们敬爱的老师,一个多月前,还在告诉他们,要好好复习,考出好成绩,还在叮咛他们,考试要细心,要看清每一道题,还在他们的通知书上写上真诚鼓励的话语,还目送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校门。难道真的,老师再也不能来了吗?他们记得,他们千方百计地打听到老师在家养病的消息后,疯了一般,一拨又一拨的,去看望老师。他们清楚地记得病床上的老师泪如雨下的样子。记得他流着泪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最优秀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两个月后,他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
他们牢记他的嘱托,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终于在06年中招中,取得大丰收。两个班级进入重点高中--县一高者达六十多人。
如今老师离开他们两年多了,他们在老师两周年祭日的这一天,不约而同地请了假,专程赶来,为他送上花篮,在他的墓前肃立,默哀,有的悄悄地给他说起了心里话,还有的小声地汇报着这两年的学习情况。
该走了,依依不舍地再望一眼。再见了,老师,再见了。他们悄悄地挥手,默默地离开。
人们不禁要问,这个人是谁?他究竟有何魔力,让这群风华正茂狂放不羁的少年不顾路途遥远,披星戴月,踏露而来?
他,1990年从某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由于教学成绩突出,被建立之初的该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看中,调往该校。
提起袁华国,三中的领导,老师,以及他教过的学生,和社会上了解他的人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这些学生正是他2003年所教的两个班级的一部分。
他们清楚地记得,2003年秋,学校领导在教师任课上实行大循环,让老师从初中一年级教起,中间不换人,一直跟到三年级。他作为这一设想的最佳人选,从三年级下到一年级。
当时,作为一年级新生的他们喜坏了,潮水一样涌拥挤着到他的班上来报到。“不行啊,要按照分班名单入班,学校有规定的,”他对慕名而来的人耐心地解释着。没有分到他带的八班的学生还是不甘心,他们找人,托关系,非要进他的班。那些从乡下来,没有参加分班的学生也是蜂拥而至。当别的班级只报到了四五十人的时候,他带的班级人数已经超出一百人。
他们记得,老师实在没有办法,思量再三之后,找到学校领导,由他们出面,强行把一部分学生分到了其它班级。
他们还记得,从小学进入初中,突然增加了好几门课程,开学时,他们中的很多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变得迷茫,没有自信。他就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教他们合理地分配有限的时间,教他们使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给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帮他们适应新课程,以及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他们不会忘记,那时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又担心又害怕,总是想家。他就细心地开导他们,给他们讲笑话,讲故事,告诉他们孔子为了讲学,如何周游列国,几年不回一次家,还告诉他们大禹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要让小小的问题成为学习上的负担。在他的鼓励与帮助下,他们很快甩掉思想包袱,适应了初中生活,进入到对新知识的追求中。他们不会忘记,看到同学们终于顺利地跨过一道道坎,愉快地成长,他脸上露出的欣慰笑容。
从初一,到初二,他们清楚地记得,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他们知道他把只有五六岁大的女儿交给妻子一个人照顾,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时候,辅导他们晚了,为了怕耽误上课,他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回家吃,只在学校大门口买个烧饼,胡乱吃几口,就又进班了。他认真地上每一堂课,又牺牲了大量课余时间和节假日,为他们补课。因此他们那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在全年级十个班级中总是遥遥领先,他也多次被评为“模范班主任,”和“先进工作者”。
他们永远不会忘记,05年的一天,他们正在认真地听课,突然他弯下腰,一动不动地用手按住腹部,斗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滚下来,一会儿的功夫,头发都湿透了。最后,没有办法,他只好服了止疼片,又接着上课。
以后,时不时的,他会弯下腰,按住腹部停一会儿。听说妻子曾劝他到医院看看,被他以太忙没有时间给一口回绝了。哪里是没有时间,他分明是怕万一检查出有什么毛病,需要住院治疗的话,我们怎么办啊?在他心中,我们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啊?
就这样坚持到了这一学期的期末,他看着他们走进考场,之后,他又忙着评卷,填写通知书,最后,把通知书一个个发给他们,发完最后一张,有人看到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终于有时间,可以到医院好好检查一下了。
05年秋,开学的第一天,升入初三的他们,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待老师来上课。正在等得焦急的时候,突然被告知,老师病重,再也不能来了。他们不会忘记,听到这一噩耗,他们怎样趴在课桌上,失声痛哭,他们敬爱的老师,一个多月前,还在告诉他们,要好好复习,考出好成绩,还在叮咛他们,考试要细心,要看清每一道题,还在他们的通知书上写上真诚鼓励的话语,还目送他们高高兴兴地走出校门。难道真的,老师再也不能来了吗?他们记得,他们千方百计地打听到老师在家养病的消息后,疯了一般,一拨又一拨的,去看望老师。他们清楚地记得病床上的老师泪如雨下的样子。记得他流着泪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以最优秀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两个月后,他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
他们牢记他的嘱托,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顽强拼搏,终于在06年中招中,取得大丰收。两个班级进入重点高中--县一高者达六十多人。
如今老师离开他们两年多了,他们在老师两周年祭日的这一天,不约而同地请了假,专程赶来,为他送上花篮,在他的墓前肃立,默哀,有的悄悄地给他说起了心里话,还有的小声地汇报着这两年的学习情况。
该走了,依依不舍地再望一眼。再见了,老师,再见了。他们悄悄地挥手,默默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