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看“背影”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4-30 10:06 阅读:
前段日子看报纸说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我颇为惊讶。再后来看到说落选的原因居然是具有代表性的理由是:“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以及“加强孩子独立意识不够”后经过反复讨论,该名篇被刷下。近来又看到有人质疑《背影》此篇文章的存在,我忍不住要侃侃了。
众所周知,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背影》都是他的名作。而《背影》自问世以来,备受推崇,是因为其自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拳拳之情和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的感染力,还在它的感情的真挚。让我们再重温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可以说是匠心独运。第一次写父亲的背影,是他去买桔子的时候,见此,作者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此时父亲的脸上该是不畏艰难而前往的神情,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是他离开车站,混入人海里,作者寻他不着,“我的眼泪又来了。”此时的父亲流露的是为子已尽父心而感到万分满足的表情。当作者在北京接到父亲颇含凄楚的来信时,又涌出了晶莹的泪水,并且在晶莹的泪水中,再次描写了父亲“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此时那种父亲惦念儿子盼望团聚的心情荡漾胸间,难以言表。作者对父亲的三次背影描写,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的想象和无尽的回味啊。朱自清写父亲对自己的爱,没有一点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对父亲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让我们每个读者感受这爱的具体,真挚。二十岁的儿子乘车北去,且北京来往过两三次,父亲本可以不必相送,何况已经再三嘱咐茶房了哪,但父亲“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还是决定亲自送行。爱子之情跃然而上,在车站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为儿子拣座位,无微不至的嘱语,即使我们也感受了这个父亲的说话不大漂亮,办事近乎迂腐,但是父母爱子女,总怕为子女想得不周全,但见月台的栅栏外有卖桔子的,父亲毫不犹豫的穿过阳台,买好之后,又艰难得爬过栅栏,此时作者与我们的眼泪早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了。
而我万万没有料到,一部优秀的名着时隔久远,竟然以“一个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而责令其刷下的一个理由,我想在我们苛求作品完美的同时,在享受现代物质的同时,是否也要考虑到自己历史意识的浅薄,来导致用今天的行为准则来完美七八十年前的行为准则,那时的人们,试问有几个懂得和知道交通规则哪?在媒体宣传的作用下,也不要只把这些责任全推到学生的眼光,如果全是以民意调查为准,还要这些选教材的专家干啥?对一个爱子心切的父亲,用本世纪的眼光去衡量和苛求上一个世纪的人们的某种行为,这是很不理智和客观的。“父亲”的行为,带有历史的痕迹,这并不是他的错,是历史的原因所造成的。
至于“父亲形象不够潇洒?”也成为这部作品而淘汰的理由,我认为这应该取决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这些人至少是以“英俊、潇洒”为判断取决作品的是否成功的错位。而这些总难免带有一点像现在流行的小资主义的。在那些人眼里,父亲或则不再是面朝黄土,不应是老态龙钟,而该坐着宝马之类的名车,来风光体面的迎接儿子的……
关于说朱自清的《背影》教授起来有些不妥的地方,《背影》将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个大学生求学还要父亲相送,与我们时代的主流价值取向的教育不合节拍的话,我只能说某些教师的理解过于牵强附会。我们现在是要求学生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自强,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可以在教授起来完全加以宣传,教授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从而赋予作品一些新的含义?来提高延伸作品的高度,我想这才是一个新时代的教师的行为准则。孰不知,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在开学远离家乡之初,有很多也往往是由父母某个人陪同前往的。若因此对号入座,因为上述原因而批评学习这个教材的话,说实在的,我很悲痛。欣赏一篇文章,不只为喜爱其中充满生趣感人的情节,而是因为产生“人世”的共鸣。这就是她作品的价值,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又风闻;据说某某的一篇文作又因为说时代要落伍而删除了,我想到此,心里突然莫名的悲哀起来,不只为这篇文章的落选,而为现在落选的背后……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