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精选 > 优美散文 > 漫话三国

漫话三国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4-30 10:05 阅读:
“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者之政,胁之。夫此三种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
《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当然不能完全按此三品划分,但从摸种意义来说,他们各自的特殊形态确有三品中莫种倾向,如果说《三国演义》敷演的魏蜀吴三个政权各自的特殊形态,是基本符合历史真实的,那么敷演中所显示的对这三个政权的褒贬爱憎,则是作者政治理想的充分体现。
一、蜀汉政权
刘备的蜀汉政权显然具有“王者之政“的风范,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在《三国演义》作者的笔下,刘备是一个典型的明君形象,他的为人宗旨在与“宁死不为负义之事。“他的战略方针是取得民众的支持,因此作品中积极写刘备爱民如子,同时也得到人民的拥戴。例如:着名的“刘玄德携民过江”的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刘备此举,意在的人心。成大事。携民过江的实质不是军事转移,而是一次意义深远的争得民心的政治行为,充分体现着中国“的民为贵”水可“载舟”也可以“覆舟”的政治观念。这正是典型的“正道”政治。
2、刘备和他的集团,终生奋斗的目标是“兴复汉室”。这对刘备来说既是目标也是口号,实质就是统一天下。他向诸葛亮说的“欲伸大义于天下”与诸葛亮的抱负正想一致,故一拍即合。诸葛亮在隆中纵谈天下大势,提出了符合客观实际的总体战略,其核心是:“外结孙权,内修政理。”这个总体的实质显然还是“王者之政”因为这个战略的基础就是“信义着于四海”,是老百姓“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他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指导方针,是极其明确的理想仁政。
3、《三国演义》里的蜀汉集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君臣之间充满信任,情同手足。这一点与史实并不相符。但《三国演义》却写的真切感人。这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政治思想的寄托:在作者看来理想的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兄弟般的关系。这体现于刘备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虽发生在君主关系之前,但是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最后,至死都是兄弟。
正因为是兄弟,弟弟关羽和张飞虽对刘备的主张和行动并不是百分百的赞同,但是他们始终心甘情愿地接受刘备的约束,执行刘备的路线。而这一点也正是保持蜀汉政权兴旺的关键之一。而关羽最后的失败,并导致蜀国大败与吴,也正是由于对吴问题上关羽背离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定“外结孙权”的政策,从反面说明君臣之间一致则胜。相悖则败
同样的刘备于诸葛亮的关系,虽无所谓“结义”之举,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像兄弟一样。蜀汉政权的总体战略是诸葛亮提出的,刘备则是完全接受并付之以行。几十年间,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言听计从,死后也将蜀国政权全部交给他,也可以这么说,在智谟于胆识方面,特别是对形势的预见性上,刘备都远逊于诸葛亮,但刘备最大的“本领”却在于对诸葛亮的信任,因此能使诸葛亮竭思殚虑,鞠躬尽瘁,为蜀汉集团的事业奋斗终生。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应该说是“心神无二”的,这充分说明了蜀汉政权中君臣之间彼此信任,完全一致,有莫种崇高的关系。
常山赵子龙是刘备手下武艺高强的大将,刘备于他虽无结义之举,但可谓患难之交,他们之间也是情同手足。由“赵子龙反投曹操之事”也看见刘备对赵云的忠贞事坚信无疑的。即使三弟张飞由疑惑,也不能动摇刘备的信心。这样的君臣关系正是蜀汉政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这里顺便说一下“刘备摔孩子”的问题。俗语说“刘备率孩子,邀买人心。”意识是说刘备假意摔孩子于地以取赵云之心,其实不然,刘备当时作为一个集团的领袖要成大业,在他心目中一员大将的确比一个幼子更重要些的,他掷阿斗于地,是真实感情爆发,并无邀买人心之意。
刘备的明君风范,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君臣间的兄弟之谊,构成了蜀汉政权的“王者之政”的特点。
二曹魏政权
与蜀汉政权相比,曹魏政权则具有鲜明的“霸者之政”的色彩
1曹魏政权,以曹操为主宰。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三国志》中以曹操为正统,对评价难免扬溢讳恶,但是这个评价直到今天来看,还是很深刻的。然而历史上的曹操,后世有所褒贬,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例如唐朝人作诗称颂唐太宗英明神武有如曹操,就有“神武同魏主”的诗句。
当然极力贬斥曹操的也不乏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南宋的朱熹,他认为曹操“无容于天地间,”应该是“人人得而诛之”。
而《三国演义》里得曹操,是以历史上得曹操为模特而塑造得文学形象。这个形象一方面仍不失为一个雄才大略得政治家,而另一方面这个形象得更为浓郁得色彩,则在于他得奸诈残忍得性格,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这个文学形象得灵魂。《三国演义》写曹操得这种性格也并非是依据传说和作者得主观感情。的确有很多的真实成分。
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暗惑》中曾举曹操追杀使者之事,刘知几史大史学家,他的深刻的见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认识《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奸诈残忍的性格的刻画,即使史“流俗相欺”也还是有根据的,这就是历史上的曹操本身确实是一个“多诈”的政治家。
《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有明确的“人士哲学”,如杀吕伯奢一家中就暴露无疑了。这个故事并非《三国演义》的杜撰。《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如果说曹操误杀好人,是多疑的性格所致,那么后面残杀吕伯奢,则是恶劣品行的大暴露。“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就是自私,损人利己的人生哲学。曹操的全部行动都是建立在这个人生哲学的基础上的。
对自己的下属,曹操也往往施以残忍的诈术。例如斩仑官王之事。曹操这种品格正与刘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人物的巨大差异,对形成两个政治集团各自的特色,当然起了极大的作用。
2刘备集团以“兴复汉室”为目标,制度了总体战略,曹操也要统一天下,但他制度的总体战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篡汉之心人所共知。但是曹操最终没有篡汉,这里是因为曹操毕竟不是一个只想当皇帝的庸人。他是政治家,他以真正有利于实现他的统一天下的目标为出发点,把名存实亡的汉室天子当作一张王牌,号令天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曹操还自己说:“孤败则国家欺倾危。”则正是以“孤即国家”的心态表白:孤(我)是实际上的天子。
兴复汉室也罢,挟天子以令诸侯也罢,实质都是要在扫平割据之后建立一家王朝,但是他们采取的战略不同,因此两个政权的形态有别,前者“化之”,后者“威之”。
3曹魏政权的内部关系也表现出与蜀汉集团的不同。如前所述,蜀汉集团的君臣关系,以义为基础,建立起兄弟之情。而曹操与下属的关系不一样,曹操也是一个爱才的君主,而且聚集了大批人才,但是他的手段不是义信任吸引人才,而是义利诱,胁迫聚拢人才。在任用人才时又充满了猜疑和欺诈,大谋士荀彧对曹魏政权的发展立过大功,对曹操本人,也时竭忠效力,但是当他劝阻曹操“加九锡”时,曹操即“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
曹操,好行诈术的人,最恨的就是识破其诈术的人。正是因杨修看穿了曹操的诈术,所以才被曹操斩首。曹操与手下的文武关系就是如此。
曹操的人生那哲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内部关系中的奸诈与残忍,构成了曹魏的特殊形态,作者对此予以无情的鞭挞,形成拥刘反曹倾向的主要内容
三·孙吴政权
坐拥江东的孙吴政权,既不同与蜀汉,也不同于曹魏,而拥有自己的形态。如果说蜀汉政权有“王者之政”的倾向,曹魏有“霸者之政”的倾向,那么孙吴集团则主要以追求实利为自己的特色。这种特殊的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孙权实继承父兄开创的“江山基业”与曹操,刘备相比他的江山不是大出来的,在执政时,他也往往多方受制。吴国太姐妹。乔国老,旧臣张召等,都可以制约他,使他难以按自己的意志作出果断的决策。当然他本身的才识胆略也逊于曹操,因此他也不可能有曹操那样的权威。
《三国志》对孙权的评价是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另一方面又说“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而《三国演义》中对孙权的刻画更加突出了他的不足之处。《三国志·鲁肃传》中提到鲁肃曾向孙权解说天下之势,意思势与诸葛亮相同,提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汉之所及,剧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三国演义》中也写道此情节,但不同的是《三国志》中说孙权表面尚反应及其冷淡,实际上对鲁肃却“益贵重之”而《三国演义》中写的则是“孙权闻言大喜,起谢。次日厚赏鲁肃”这两个孙权的形象大庭相径,前者,城府颇深,后者却极为浅薄。
至于周瑜和鲁肃可谓“风流人物”却有昙花一现之遗憾,他们各方面都有致命的弱点,特别是周瑜。一方面“雄姿英发”有胆有识,再赤壁之战中,统率千军万马大败曹操,而另一个方面忌贤妒能最后惨败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鲁肃再历史上是一位援建的政治家,但在《三国演义》里却被渲染成一位及其宽厚仁慈的长者。他是周旋于周瑜孔明之间,还时时受到孔明的善意嘲弄,实际已经成为陪衬周瑜和孔明的人物。
无论是周瑜还是孙权,鲁肃,他们个人的品格和思想都没有达到曹操,刘备诸葛亮那样,影响着一个政权的形态,当然,这并不是说孙吴集团没有人才,恰恰相反,这里可所谓人才济济,《三国演义》里都有详细交代。
2孙吴政权没有一个明确的总体策略,例如对曹魏政权时而宣战,时而和好,对蜀汉政权时而联合,时而破裂。这是因为孙吴集团既没有北伐曹操的既定方针,也没有联合蜀汉的明确政策。例如当曹操分孙权为将军时,孙权就大喜接受,要侵犯他时,就表示抗议,曹操率军只逼江南,孙权终于决定对曹操宣战了。这一切都表明孙吴集团,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明确提出的孙刘联合共拒曹操的方针。他们的一切行动似乎都是益眼前的“利害”为出发点。
孙吴集团占据江东,“国险民附”人杰地灵,这是蜀魏都不具备的“地利”这个集团实际上拥有十分雄厚的实力,在三国角逐中,本应该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由于上诉原因,使他缺乏进取精神,最后在内乱的形势下魏晋所灭!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他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例如作品中宣扬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思想。同时,《三国演义》更以艺术的手段,把历史人物加以神话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思想统治武器,例如,神化厚的关羽,就成了宣扬忠军压抑人民的偶像,《三国演义》中的种种消极因素时客观的,我们必须看到他,而且应该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当然指出消极因素,并无损于这部伟大的文学名着,他依然不愧为我们中华文学的瑰宝,并且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学名着。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