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里的赤脚医生
老尹是俺村里的赤脚医生。我记得,每到秋冬之际,老尹就到各个生产队指导熬汤来预防流感,主要成分是芫荽和葱姜等。生产队用大铁锅把汤烧好,挨家挨户分汤,大人小孩连喝三天,大家都说这个办法省钱省事,确实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村子有三千多口人,这么大个村那时就老尹自己是个赤脚医生,经常不是这家叫就是那家请,老尹忙得很。他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复员回家后,村里正缺个医生,他就顺理成章的在村里当上了医生。以现在的眼光,可以说老尹的医术并不高明,但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他这个赤脚医生还是被乡亲们看重的。
老尹大身板,说话高声大嗓,如果不挎药箱,而是掂着两把杀猪刀,那就是个标准的屠夫。村里人也说,老尹看病就是有点凶劲。他下药重,比如我,当时只有七岁,每当感冒发烧,就让我每次喝两片安乃近和两片土霉素,还让我奶奶再给我盖上厚被子,说是一发汗,高烧就退了。有时,在他不忙得时候,他曾蘸着老白干酒给我擦背,还给我拔过火罐子。在儿时的记忆里,我生病时很少打针,我怕打针是一个原因,但主要是老尹曾给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孩子打过几天针,结果没多长时间,那女孩的一条腿就瘸了。有人说是老尹打针没打对位置。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吧,家里人也不主张老尹给我打针。
村里人说归说,有病还得让老尹看。那时候,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老百姓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有病先是硬撑几天,实在坚持不住才去找老尹。既是老尹看不了的病,村里人也轻易不愿意上县城医院看,只好让老尹死马当成活马医,能活多久算多久。人死了,有的人家连个木棺也买不起,用苇席一卷就埋了。我曾在放学的路上,见到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人拉着架子车,车上是用席卷着的死人,死人的两只脚在席外面露着,随着车子一晃一晃的,其情甚为恐怖,这一幕至今难以在我的记忆中抹灭。奶奶经常说,人的阳寿天注定,该死不能活,该活不能死,她老人家倒是这么做的,头天晚上还喝一碗多粥,谁料第二天早起竟无疾而终。
在我奶奶去世三年后,我爷爷也得了病,吃饭吞咽困难。找来老尹一看,老尹面露难色地对我父亲说:莫不是老爷子得了不治之症。最后一商量,说是必须到县医院确诊一次。第二天清晨,父亲找来八位年轻的邻居,他们把两根椽子绑在一张小床的床帮上,做成了一幅担架,让我爷爷躺在上面,又盖上棉被。他们四个人一班抬起担架就走。县城离我村四十多里路,尽是沟沟坎坎的土路。他们每走五里地就换一次班,老尹和我父亲在后面紧跟着。
我爷爷的了食管癌,县里的医生说治这种病没啥好办法,一是手术治疗,一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根治不了,况且病人年岁已高,何必再挨上一刀,不如用药物维持。医生开了些药,并叮嘱老尹如何使用。当天,他们抬着我爷爷从县里回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了。
老尹按县里医生开的药,给我爷爷输液。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尹几乎天天守候在我爷爷身旁,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感动,给他做点好吃的,他也不肯,说还不如省点钱拿药呢。爷爷渐渐到了滴水未进的地步。那天中午,我正在学校上课,一个邻居跑到班里叫我,说是我爷爷去世了。
办完爷爷的丧事,我家给老尹送了五斤白馍,算是感谢老尹半年多来对我爷爷的精心医护。
在我爷爷去世的第二年秋天,我就离家到外面上学。日子过得真快,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些旧的名词慢慢被人淡忘。譬如这赤脚医生,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的背景介绍,单从字面上理解,现在的孩子或许认为赤脚医生就是不穿鞋的医生呢。老尹越来越闲了,如今村里有了两个个体诊所。这两个开诊所的医生与我同龄,一个叫冯奇,他高中毕业后跟他外祖父学了几年中医,后又到省中医院进修过一年,擅长治疗骨质增生和风湿病。一个叫华萍,自费上了市卫校,主攻妇产科,在村里搞起了优生优育。
村里人看病更加方便了,有人说冯奇和华萍看病见效快痛苦小,就是药费有点贵。老尹还在村医务室里坐着,只是衰老了许多。每当秋冬之际,没有了生产队的大锅,他就在村里的喇叭里仍旧动员家家户户熬汤预防流感。
今年春天,村委会换届选举,烙印的大儿子红兵当上了村长,当大家谈起红兵为何高票当选时,都说红兵像老尹一样为人朴实,热心公益。如果老尹听到这些评价,也该有一丝丝欣慰吧。
村子有三千多口人,这么大个村那时就老尹自己是个赤脚医生,经常不是这家叫就是那家请,老尹忙得很。他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复员回家后,村里正缺个医生,他就顺理成章的在村里当上了医生。以现在的眼光,可以说老尹的医术并不高明,但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他这个赤脚医生还是被乡亲们看重的。
老尹大身板,说话高声大嗓,如果不挎药箱,而是掂着两把杀猪刀,那就是个标准的屠夫。村里人也说,老尹看病就是有点凶劲。他下药重,比如我,当时只有七岁,每当感冒发烧,就让我每次喝两片安乃近和两片土霉素,还让我奶奶再给我盖上厚被子,说是一发汗,高烧就退了。有时,在他不忙得时候,他曾蘸着老白干酒给我擦背,还给我拔过火罐子。在儿时的记忆里,我生病时很少打针,我怕打针是一个原因,但主要是老尹曾给一个比我大几岁的女孩子打过几天针,结果没多长时间,那女孩的一条腿就瘸了。有人说是老尹打针没打对位置。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吧,家里人也不主张老尹给我打针。
村里人说归说,有病还得让老尹看。那时候,温饱问题还没解决,老百姓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有病先是硬撑几天,实在坚持不住才去找老尹。既是老尹看不了的病,村里人也轻易不愿意上县城医院看,只好让老尹死马当成活马医,能活多久算多久。人死了,有的人家连个木棺也买不起,用苇席一卷就埋了。我曾在放学的路上,见到过这样的场面,一个人拉着架子车,车上是用席卷着的死人,死人的两只脚在席外面露着,随着车子一晃一晃的,其情甚为恐怖,这一幕至今难以在我的记忆中抹灭。奶奶经常说,人的阳寿天注定,该死不能活,该活不能死,她老人家倒是这么做的,头天晚上还喝一碗多粥,谁料第二天早起竟无疾而终。
在我奶奶去世三年后,我爷爷也得了病,吃饭吞咽困难。找来老尹一看,老尹面露难色地对我父亲说:莫不是老爷子得了不治之症。最后一商量,说是必须到县医院确诊一次。第二天清晨,父亲找来八位年轻的邻居,他们把两根椽子绑在一张小床的床帮上,做成了一幅担架,让我爷爷躺在上面,又盖上棉被。他们四个人一班抬起担架就走。县城离我村四十多里路,尽是沟沟坎坎的土路。他们每走五里地就换一次班,老尹和我父亲在后面紧跟着。
我爷爷的了食管癌,县里的医生说治这种病没啥好办法,一是手术治疗,一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也根治不了,况且病人年岁已高,何必再挨上一刀,不如用药物维持。医生开了些药,并叮嘱老尹如何使用。当天,他们抬着我爷爷从县里回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了。
老尹按县里医生开的药,给我爷爷输液。在随后的日子里,老尹几乎天天守候在我爷爷身旁,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感动,给他做点好吃的,他也不肯,说还不如省点钱拿药呢。爷爷渐渐到了滴水未进的地步。那天中午,我正在学校上课,一个邻居跑到班里叫我,说是我爷爷去世了。
办完爷爷的丧事,我家给老尹送了五斤白馍,算是感谢老尹半年多来对我爷爷的精心医护。
在我爷爷去世的第二年秋天,我就离家到外面上学。日子过得真快,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些旧的名词慢慢被人淡忘。譬如这赤脚医生,如果没有那个时代的背景介绍,单从字面上理解,现在的孩子或许认为赤脚医生就是不穿鞋的医生呢。老尹越来越闲了,如今村里有了两个个体诊所。这两个开诊所的医生与我同龄,一个叫冯奇,他高中毕业后跟他外祖父学了几年中医,后又到省中医院进修过一年,擅长治疗骨质增生和风湿病。一个叫华萍,自费上了市卫校,主攻妇产科,在村里搞起了优生优育。
村里人看病更加方便了,有人说冯奇和华萍看病见效快痛苦小,就是药费有点贵。老尹还在村医务室里坐着,只是衰老了许多。每当秋冬之际,没有了生产队的大锅,他就在村里的喇叭里仍旧动员家家户户熬汤预防流感。
今年春天,村委会换届选举,烙印的大儿子红兵当上了村长,当大家谈起红兵为何高票当选时,都说红兵像老尹一样为人朴实,热心公益。如果老尹听到这些评价,也该有一丝丝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