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照老榆树
又看到那棵老榆树,和榆树下的老人。
老人拄着拐杖,久久地伫立着,比他身旁的那棵老榆树还要沉稳。
半个世纪以前,老人亲手栽种了这棵老榆树。那时候,他正当年轻,一次砍柴回来,半道上经过“夜叉母河”水库时,一颗生命力旺盛的榆树,突兀在他眼前的水库西岸的半坡上。一时激动,他就把这棵孤独的榆树挖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放在肩头扛着的大柴垛里,回家后,栽种在自家的大门旁。
就这样,一晃五十年的光阴过去了。
五十多年来,榆树在自然的环境状态中一天天长大。无论风霜雨雪,酷暑严寒,它都拼命地积极地活着。如今,早已是根深冠大,枝繁叶茂。当年,一把能握住的树身,现在张开双臂也难以抱住。
老人叹了口气,想再次伸开双臂,可没想到自己腿脚不灵,竟摔倒了。他吃力地爬着,用力地站着,借着老榆树粗壮的躯干,终于缓缓的站起来,站直了。他用榆树皮似的手,轻轻摩挲着树杆,竟泪光闪闪。
七十年前,也就是日寇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那一年,老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过,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对面大山中的一户贫苦的人家。由于子女多,家里实在艰难,命运的悲剧终于降临在他的身上,他也像那个时候很多贫苦家庭的子女一样,走了异地活命的路子。
一个活蹦乱跳的青年男子汉,与他婚前素未谋面的,然而却又是勤劳、聪慧、善良的妻子一起,肩并肩挑起有四位老人的新家的全部生活。
他并不识字,但记性特别好。在贫瘠的大山里耕地,播种,收获,砍柴累了,就吼上几句秦人的调子。他有着天赋的嗓音,飘出的极富感染力的戏文,给这个本来寂寞的大山,平添了许多欢乐。于是,对面山崖上,沟底溪水旁,同样飘出了酣畅淋漓的声音。
连绵起伏的大山,哺育了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的人们。和他的祖辈一样,大山的角角落落,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上山下河的每条道上,有几道弯,道上哪里的石子多,石子是怎样摆布的,他都一一熟记在心。
是大山的稳健和草木的灵性,养育并铸就了他憨厚质朴勤劳善良而又聪慧的秉性。
后来,孩子们一个一个出生了。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早已忘记了一天的劳累,沉浸在一种无比幸福的欢歌笑语中。
为了孩子们不再受自己当年的罪,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他只有整天整夜没日没夜地上山翻沟跨河。在他的努力下,在他的贤惠的妻子的帮助下,粮食终于堆得如同一座小小的山头。他和妻子幸福的笑了。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轻松流露的微笑。
孩子们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没有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腰竟再也直不起来了,日渐弯曲。
再后来,孩子们一个个又成家立业,相继搬出去另立灶头,往日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杂院里,顿时静寂了许多。而老人的身体也是一天不比一天。看望老人的孩子,间或会有一些,只是在需要老人帮忙的时候,才会不小心踏进这个曾经度过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的大杂院。
人们都说,儿多女多幸福也多。现在看来,不尽如此。
老人心里明白这个理。也许,人在世间来一趟,就是替子女还债的。
不过,老人心里明白子女的难处。他心里再苦再累,他也是不会随意责怪他的孩子的。
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他病的确实不轻。整个如弓的身子,蜷缩在炕头,一动也不动,闭着双眼,不时吃力地举起左臂,又重重地甩下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
“唉!这病,可怎么办呀!”
老人的念叨,绝不是唉叹担心他的病如何才能治好,而他考虑最多的,却是怎样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也不再拖累孩子。
这是脆弱心灵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极其顽强的奋勇抗衡。
老人十分清醒。他的闭了好长时间的眼睛,终于能够睁开了。而此刻,他的意识又是那么清楚,十分吃力的用无力的双眼不停的上下打量着,一双十分无助的眼睛好像在搜寻着什么。
七十年的风雨兼程,竟让先前一个挺硬朗的汉子顷刻间倒下了。从他臂膀上跳起的东西,足足可以和养育他生命的大山媲美。他的一双先前有力的大手,此刻,竟连一根筷子也动不了。
这就是生命的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无助,创造与无奈,果敢与无力。
七十年的风霜雨雪,他的一双脚曾经丈量了多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如今,却迈不出半寸之地,就连枯瘦如柴的弓似的身体也载不动了。
老人不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内涵,可老人心里明白,自己的脆弱,无助,无奈,无力,绝不是生命弥留之际的懦弱,而是他再也不能扛着锄头上山,背着柴垛下坡的一种最痛苦的煎熬。
也许,在他生命的字典里,永远都是坚强,勇敢,创造,果敢。就像五十年前他亲手栽种的健壮的榆树一样。
他又看到榆树,那棵他先前能用一根手指头挑起而现在抱也抱不住的健壮的榆树,在临近冬日的瑟瑟的寒风中,铜钱般大小的叶片正萧萧落下的情景,和在树下嬉戏的邻家的顽皮的孩子。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叶子总要在生命枯竭的时候,投入到养育它的大地母亲的怀抱。
而人呢?
老人用他七十年的生命历程,解读这个自然的生命规律。
应该无憾了。子女早已经成家立业,就是他们此刻不在自己的身边,也应该无憾了,对于这片黄天厚土,对于上苍赋予他的生命历程,他的如弓的背,如柴的手,道道纵深的皱纹,和僵硬的腿脚,已经做出很好的回答。
瑟瑟的秋风,又将大把大把的榆树叶子扫落下来。
夕照下,片片飞舞的叶子,在金黄的阳光里,随风飘荡,它们金黄的有些发硬而脆的叶子,就这么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着,飞着,舞着。为养育他的母亲做着最后的深深道别。然后,又心满意足的一头扎向大地。偌大的树冠,只剩不多的几片叶子在秋风中呼呼作响,摇摇欲坠。
老人吃力地站着,努力地伸展开双臂,尽力地去拥抱飘飞的树叶。他是想把这回归的小精灵收藏一片,永远装在自己的身边,让那些曾经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每片树叶,也能为他送上一程。
金黄的叶片在金色的夕阳里继续飘落着。谁家的胖乎乎的孩子,摔倒在满是榆树叶片铺就的“云彩”上,咯咯地笑着。
老人已经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只听到小孩的天真的笑声是从云朵里飘下来的,冥冥之中,老人的目光方^***穿透云层,落在了冬日夕阳照耀着的老榆树上,片片坠落的“榆钱”,已带着自己的梦想,融进了深深的黄土地。
老人拄着拐杖,久久地伫立着,比他身旁的那棵老榆树还要沉稳。
半个世纪以前,老人亲手栽种了这棵老榆树。那时候,他正当年轻,一次砍柴回来,半道上经过“夜叉母河”水库时,一颗生命力旺盛的榆树,突兀在他眼前的水库西岸的半坡上。一时激动,他就把这棵孤独的榆树挖了回来,小心翼翼地放在肩头扛着的大柴垛里,回家后,栽种在自家的大门旁。
就这样,一晃五十年的光阴过去了。
五十多年来,榆树在自然的环境状态中一天天长大。无论风霜雨雪,酷暑严寒,它都拼命地积极地活着。如今,早已是根深冠大,枝繁叶茂。当年,一把能握住的树身,现在张开双臂也难以抱住。
老人叹了口气,想再次伸开双臂,可没想到自己腿脚不灵,竟摔倒了。他吃力地爬着,用力地站着,借着老榆树粗壮的躯干,终于缓缓的站起来,站直了。他用榆树皮似的手,轻轻摩挲着树杆,竟泪光闪闪。
七十年前,也就是日寇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那一年,老人来到这个世界。不过,不是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对面大山中的一户贫苦的人家。由于子女多,家里实在艰难,命运的悲剧终于降临在他的身上,他也像那个时候很多贫苦家庭的子女一样,走了异地活命的路子。
一个活蹦乱跳的青年男子汉,与他婚前素未谋面的,然而却又是勤劳、聪慧、善良的妻子一起,肩并肩挑起有四位老人的新家的全部生活。
他并不识字,但记性特别好。在贫瘠的大山里耕地,播种,收获,砍柴累了,就吼上几句秦人的调子。他有着天赋的嗓音,飘出的极富感染力的戏文,给这个本来寂寞的大山,平添了许多欢乐。于是,对面山崖上,沟底溪水旁,同样飘出了酣畅淋漓的声音。
连绵起伏的大山,哺育了世世代代辛勤耕作的人们。和他的祖辈一样,大山的角角落落,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上山下河的每条道上,有几道弯,道上哪里的石子多,石子是怎样摆布的,他都一一熟记在心。
是大山的稳健和草木的灵性,养育并铸就了他憨厚质朴勤劳善良而又聪慧的秉性。
后来,孩子们一个一个出生了。看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他早已忘记了一天的劳累,沉浸在一种无比幸福的欢歌笑语中。
为了孩子们不再受自己当年的罪,能够健健康康地成长,他只有整天整夜没日没夜地上山翻沟跨河。在他的努力下,在他的贤惠的妻子的帮助下,粮食终于堆得如同一座小小的山头。他和妻子幸福的笑了。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轻松流露的微笑。
孩子们在他的精心呵护下,没有一个吃过苦受过累的。然而,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腰竟再也直不起来了,日渐弯曲。
再后来,孩子们一个个又成家立业,相继搬出去另立灶头,往日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大杂院里,顿时静寂了许多。而老人的身体也是一天不比一天。看望老人的孩子,间或会有一些,只是在需要老人帮忙的时候,才会不小心踏进这个曾经度过他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光的大杂院。
人们都说,儿多女多幸福也多。现在看来,不尽如此。
老人心里明白这个理。也许,人在世间来一趟,就是替子女还债的。
不过,老人心里明白子女的难处。他心里再苦再累,他也是不会随意责怪他的孩子的。
终于有一天,他病倒了。
他病的确实不轻。整个如弓的身子,蜷缩在炕头,一动也不动,闭着双眼,不时吃力地举起左臂,又重重地甩下去,嘴里还不停地念叨:
“唉!这病,可怎么办呀!”
老人的念叨,绝不是唉叹担心他的病如何才能治好,而他考虑最多的,却是怎样才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也不再拖累孩子。
这是脆弱心灵在生命弥留之际的极其顽强的奋勇抗衡。
老人十分清醒。他的闭了好长时间的眼睛,终于能够睁开了。而此刻,他的意识又是那么清楚,十分吃力的用无力的双眼不停的上下打量着,一双十分无助的眼睛好像在搜寻着什么。
七十年的风雨兼程,竟让先前一个挺硬朗的汉子顷刻间倒下了。从他臂膀上跳起的东西,足足可以和养育他生命的大山媲美。他的一双先前有力的大手,此刻,竟连一根筷子也动不了。
这就是生命的坚强与脆弱,勇敢与无助,创造与无奈,果敢与无力。
七十年的风霜雨雪,他的一双脚曾经丈量了多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如今,却迈不出半寸之地,就连枯瘦如柴的弓似的身体也载不动了。
老人不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内涵,可老人心里明白,自己的脆弱,无助,无奈,无力,绝不是生命弥留之际的懦弱,而是他再也不能扛着锄头上山,背着柴垛下坡的一种最痛苦的煎熬。
也许,在他生命的字典里,永远都是坚强,勇敢,创造,果敢。就像五十年前他亲手栽种的健壮的榆树一样。
他又看到榆树,那棵他先前能用一根手指头挑起而现在抱也抱不住的健壮的榆树,在临近冬日的瑟瑟的寒风中,铜钱般大小的叶片正萧萧落下的情景,和在树下嬉戏的邻家的顽皮的孩子。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叶子总要在生命枯竭的时候,投入到养育它的大地母亲的怀抱。
而人呢?
老人用他七十年的生命历程,解读这个自然的生命规律。
应该无憾了。子女早已经成家立业,就是他们此刻不在自己的身边,也应该无憾了,对于这片黄天厚土,对于上苍赋予他的生命历程,他的如弓的背,如柴的手,道道纵深的皱纹,和僵硬的腿脚,已经做出很好的回答。
瑟瑟的秋风,又将大把大把的榆树叶子扫落下来。
夕照下,片片飞舞的叶子,在金黄的阳光里,随风飘荡,它们金黄的有些发硬而脆的叶子,就这么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飘着,飞着,舞着。为养育他的母亲做着最后的深深道别。然后,又心满意足的一头扎向大地。偌大的树冠,只剩不多的几片叶子在秋风中呼呼作响,摇摇欲坠。
老人吃力地站着,努力地伸展开双臂,尽力地去拥抱飘飞的树叶。他是想把这回归的小精灵收藏一片,永远装在自己的身边,让那些曾经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每片树叶,也能为他送上一程。
金黄的叶片在金色的夕阳里继续飘落着。谁家的胖乎乎的孩子,摔倒在满是榆树叶片铺就的“云彩”上,咯咯地笑着。
老人已经看不到这一切了。他只听到小孩的天真的笑声是从云朵里飘下来的,冥冥之中,老人的目光方^***穿透云层,落在了冬日夕阳照耀着的老榆树上,片片坠落的“榆钱”,已带着自己的梦想,融进了深深的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