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的深度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8-04-30 01:18 阅读:
在当代中国,知识的地位已近乎神圣。但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尚无一人获得过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这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尴尬的境地呢?
  我想,这恐怕与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特有的知识观有关。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倡导学以致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繁荣的时代,但是包括儒、道、法各家在内的诸子们的目光,莫不指向国计民生、政经文化,因此,并没有出现古希腊亚历士多德式的对科学文化近乎痴狂的学者。而亚历士多德等人研究的一部分理论在当时几乎毫无用处,他们的痴迷仅仅是因为热爱。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滥觞,春秋战国文化的功利性导致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求知领域上的先天不足。
  事实证明,那些不仅尊重知识而且热爱知识的人才会最终影响人类前进的方向。而这种热爱,必须是纯粹的,超越功利的。
  十五至十七世纪的西欧诸国的发展史正是由这些人来书写的。先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莎士比亚等人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引导了伟大的文艺复兴,后有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出于对宇宙的热爱荡涤宗教迷信的束缚,而卢梭、伏尔泰等布衣思想家以对整个人类的关爱之情,把欧洲推向了自由王国,这些人推动了整个世界前进的脚步。而同时期的中国呢?国人似乎都爱知识,但实质是仅仅爱知识的垫脚石的作用。如果所有人都把从多年以前的故纸堆里寻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当作人生求知的终极目标,那么,整个民族前进的方向只能是堕落。
  而后又涌现出诸如热爱科学的装订工法拉第、热爱植物研究的孟德尔、着迷于发明创造的爱迪生、对宇宙有强烈好奇心的爱因斯坦一类的人,他们以其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近乎痴迷的喜好而站在自我领域的巅峰,成为一代宗师。着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在谈到自己学数学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好玩。我想如果不是因为热爱而去求知,支撑求知的力量终有一天会消失。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奥赛看起来神童一片,而终无大器的原因。
  过于功利,过于早熟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批批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求学者,当悬在头顶的功利过于遥远或过于逼近时,这些求学者就达到了求知的极限。这种极限带给社会和个人的无疑是一片埋藏着知识的荒原。
  所以,我从内心深处希望,我们的后来人中能有一大批因为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而去求学的人。我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家长、教育工作者及所有的社会舆论,都不要过分宣扬知识的功利作用,不要让我们的后代都去为了功利而打拼。功利有时候固然是一种有效的刺激,但这种刺激只可能带来一时的兴奋。对于充满无穷力量的知识,我们需要用一生的兴奋、一生的勤奋、一生的寻觅、一生的执着去追求。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