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苦行僧”
八十年代,逃离农门吃上商品粮手捧“铁饭碗”是莘莘学子一生的愿望。那时,考大学是一种途径,但对于家境不是十分殷实的学生来说,最快的捷径便是读完初中,考取中专、师范或者技工学校,统一招生统一分配的条件是现在无法比拟的,也是学生们梦寐以求的美事。
我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名学生。由于学校的包庇,老师的偏爱,使我们这些刚升上初三的新生成绩远远跟不上那些复读生。现在想起来,复读生是哪个特殊年代的“怪胎”,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和学生成材相结合的产物。那时,复读生最怕别人告状,是见不得光的,虽然成绩好但处事低调。在我的印象里,复读生就是“丑陋”的代名词。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成绩在班中始终一统天下,加上老师对复读生的关照和爱护,新生和老师的关系渐渐疏远,开始破罐破摔。在这种情形下,1988年我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又不想读高中,于是选择了步复读生的后尘,披着“丑陋”的外衣,开始感觉“漫长”的复读生涯。
母亲托了很多关系,弄了一份假档案,把我转到了另一个镇的中学插班复读初三。我寄宿在学校,吃饭在亲戚家。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在姐姐的陪同下,我肩扛一袋大米,坐车到县城,再独自转车到我读书的小镇。第一次还抬着一个木箱和一大摞书,举步唯艰找我那位亲戚。我的亲戚是那间学校的数学老师,他带着患病的妻子和两个读书的儿子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学校吃饭用的是一个铁盒,每天早晨便将大米装进饭盒(我的刻有名字),然后就每人一个送到学校食堂里蒸,到中午就取回来。蒸饭我用自己带去的大米,菜由亲戚购买,我每个月给他一点伙食费,算是菜钱。
相对于其他寄宿的农村学生,我的生活算是不错的了。每天起码能吃上青菜,不象他们,吃的都是自带一个星期的咸菜。学校虽然也有猪肉和青菜卖,但大多数学生吃不起。看着我每个月都交钱,亲戚几乎每周都会买一次猪肉吃,如果遇上考试,需要补充营养,吃肉的机会就。双休日我一般不回家,学校食堂也不起火,亲戚有时回家,宿舍就剩下我一个。这样,吃饭便成了问题,那时最流行的是用煤油炉生火,把饭盒架在上面煮,吃的多是夹生饭。有时我还奢侈地买一包速食面吃,一包当然不饱,但也不觉得饿,凑合着算一顿。在学习上,我一刻都不敢放松,实实在在的教室、亲戚家、宿舍“三点一线”,由于复读的缘故,加上勤奋,早起晚睡,沉迷书海,我的成绩在初三级里长期稳居前三甲。那时,我俨然书虫子一个,不敢也没有时间娱乐,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电视;开心的事当然也有,就是和过去的同学通通信,聊聊现状展望未来,用得最多的结束语是“祝学习电进!”就算到了现在,我也没搞不清楚所谓的“电进”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语法上的错误。
清苦的学习生活终于熬到了头,大家都忙着填报中考志愿表。那时教育部门有个规定:中专和师范学校只能填报一种,如果是复读生,连师范也不允许报考,否则作废!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回家向哥哥征求意见。记得在哥哥面前,我还没张口说话就已经泣不成声,他安慰我说:“中专的分数线要比师范高,你自己念书心里有数,应该选择有把握的。”经他这么一说,我想:反正是为了一份工作,填师范我应该可以考得上。
经过三天的奋战,我们终于完成了中考,在彷徨中等待放榜。回家没几天,姐姐说,技工学校招生考试在即,希望我报名参加。我知道,技校毕业也包分配,将来当工人。技校听起来虽然没有中专、师范那么好听,但总算拥有一份正式工作,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我随即报了名。后来才知道,全县有8000多人参加考试,国家统招统分的公费生只录取60多个名额,又是一座独木桥!参加完技工学校的考试后,我彻底解放了。
中考成绩不久公布,我考得非常好。总分远远超过师范线,而且比中专线高出6分,单科英语成绩获得全县亚军。接下来,我被通知参加省某外语学校在县城的初试。面试时,我又一次遇到了老同学,她也是复读生,和我曾经是三年的初中同班同学,复读转到同一所学校不在一个班。奇怪的是,为了隐瞒身份,两个离得很近的班级,整整一年了,我们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她每次见到我都提心吊胆,象老鼠见猫。初试结果,我被刷下,她可以到市里复试,后来我打听过,她在复试时没过关。不久,技工学校的考试成绩也公布了,我刚好考上,比公费生分数线多出0.5分;同样追求“双保险”的那位女同学也参加了技校招生考试,还比我多2分,但那时技工学校录取的女生少,分数要比男生高。所以,即使这样,她的分数还是没能达到女生录取标准。
再说中考方面,我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填报中专志愿,否则我肯定风风光光地“上中专”(那时是很令人羡慕的)。由于复读生不能报考师范,因此,应届生为了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寒窗苦读,竞争空前激烈。如果发现复读生报考师范,便彼此告状,不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我自然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虽然没被省某师范学校录取,但以我的分数,读县师范是绰绰有余的,可后来就是不见录取。
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知道,是有学生告了我的黑状,有关部门到派出所查户口,连我和父母的名字都是假的,便什么都穿帮了,在中考这条线上付出的巨大努力顷刻付之东流。幸好我考上了技工学校,否则人生航向还不知会驶向哪个港口。我十分同情那位女同学,她和我的情况一样,肯定也被别人告了,不幸的是她没能考上技校,听说后来她觉得无颜面对同学朋友,黯然回了海南老家。我则收拾行囊,打点行装,开始了三年的技校求学之路……
我就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一名学生。由于学校的包庇,老师的偏爱,使我们这些刚升上初三的新生成绩远远跟不上那些复读生。现在想起来,复读生是哪个特殊年代的“怪胎”,是学校追求升学率和学生成材相结合的产物。那时,复读生最怕别人告状,是见不得光的,虽然成绩好但处事低调。在我的印象里,复读生就是“丑陋”的代名词。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的成绩在班中始终一统天下,加上老师对复读生的关照和爱护,新生和老师的关系渐渐疏远,开始破罐破摔。在这种情形下,1988年我的中考成绩不理想,又不想读高中,于是选择了步复读生的后尘,披着“丑陋”的外衣,开始感觉“漫长”的复读生涯。
母亲托了很多关系,弄了一份假档案,把我转到了另一个镇的中学插班复读初三。我寄宿在学校,吃饭在亲戚家。每个月都要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情:在姐姐的陪同下,我肩扛一袋大米,坐车到县城,再独自转车到我读书的小镇。第一次还抬着一个木箱和一大摞书,举步唯艰找我那位亲戚。我的亲戚是那间学校的数学老师,他带着患病的妻子和两个读书的儿子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学校吃饭用的是一个铁盒,每天早晨便将大米装进饭盒(我的刻有名字),然后就每人一个送到学校食堂里蒸,到中午就取回来。蒸饭我用自己带去的大米,菜由亲戚购买,我每个月给他一点伙食费,算是菜钱。
相对于其他寄宿的农村学生,我的生活算是不错的了。每天起码能吃上青菜,不象他们,吃的都是自带一个星期的咸菜。学校虽然也有猪肉和青菜卖,但大多数学生吃不起。看着我每个月都交钱,亲戚几乎每周都会买一次猪肉吃,如果遇上考试,需要补充营养,吃肉的机会就。双休日我一般不回家,学校食堂也不起火,亲戚有时回家,宿舍就剩下我一个。这样,吃饭便成了问题,那时最流行的是用煤油炉生火,把饭盒架在上面煮,吃的多是夹生饭。有时我还奢侈地买一包速食面吃,一包当然不饱,但也不觉得饿,凑合着算一顿。在学习上,我一刻都不敢放松,实实在在的教室、亲戚家、宿舍“三点一线”,由于复读的缘故,加上勤奋,早起晚睡,沉迷书海,我的成绩在初三级里长期稳居前三甲。那时,我俨然书虫子一个,不敢也没有时间娱乐,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电视;开心的事当然也有,就是和过去的同学通通信,聊聊现状展望未来,用得最多的结束语是“祝学习电进!”就算到了现在,我也没搞不清楚所谓的“电进”是什么意思,是不是语法上的错误。
清苦的学习生活终于熬到了头,大家都忙着填报中考志愿表。那时教育部门有个规定:中专和师范学校只能填报一种,如果是复读生,连师范也不允许报考,否则作废!我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回家向哥哥征求意见。记得在哥哥面前,我还没张口说话就已经泣不成声,他安慰我说:“中专的分数线要比师范高,你自己念书心里有数,应该选择有把握的。”经他这么一说,我想:反正是为了一份工作,填师范我应该可以考得上。
经过三天的奋战,我们终于完成了中考,在彷徨中等待放榜。回家没几天,姐姐说,技工学校招生考试在即,希望我报名参加。我知道,技校毕业也包分配,将来当工人。技校听起来虽然没有中专、师范那么好听,但总算拥有一份正式工作,同时为了保险起见,我随即报了名。后来才知道,全县有8000多人参加考试,国家统招统分的公费生只录取60多个名额,又是一座独木桥!参加完技工学校的考试后,我彻底解放了。
中考成绩不久公布,我考得非常好。总分远远超过师范线,而且比中专线高出6分,单科英语成绩获得全县亚军。接下来,我被通知参加省某外语学校在县城的初试。面试时,我又一次遇到了老同学,她也是复读生,和我曾经是三年的初中同班同学,复读转到同一所学校不在一个班。奇怪的是,为了隐瞒身份,两个离得很近的班级,整整一年了,我们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她每次见到我都提心吊胆,象老鼠见猫。初试结果,我被刷下,她可以到市里复试,后来我打听过,她在复试时没过关。不久,技工学校的考试成绩也公布了,我刚好考上,比公费生分数线多出0.5分;同样追求“双保险”的那位女同学也参加了技校招生考试,还比我多2分,但那时技工学校录取的女生少,分数要比男生高。所以,即使这样,她的分数还是没能达到女生录取标准。
再说中考方面,我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填报中专志愿,否则我肯定风风光光地“上中专”(那时是很令人羡慕的)。由于复读生不能报考师范,因此,应届生为了告别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寒窗苦读,竞争空前激烈。如果发现复读生报考师范,便彼此告状,不拼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我自然成了那个年代的牺牲品。虽然没被省某师范学校录取,但以我的分数,读县师范是绰绰有余的,可后来就是不见录取。
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知道,是有学生告了我的黑状,有关部门到派出所查户口,连我和父母的名字都是假的,便什么都穿帮了,在中考这条线上付出的巨大努力顷刻付之东流。幸好我考上了技工学校,否则人生航向还不知会驶向哪个港口。我十分同情那位女同学,她和我的情况一样,肯定也被别人告了,不幸的是她没能考上技校,听说后来她觉得无颜面对同学朋友,黯然回了海南老家。我则收拾行囊,打点行装,开始了三年的技校求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