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看世界的眼睛
很早想给自己写点东西了,但是一直提不起笔,拉拉扯扯,拖拖拉拉,搁搁放放,一直磨蹭到了现在。终于在今天这个日子———11月1日,也是一个阳光明媚日子,我蛰伏已久的灵魂苏醒了。
2010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11月11日,对我的思想来说,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说它有纪念意义,是10年前,我离开一了座校门又走进了另外一座校门;说它不寻常,是5年前,我从另外一座校门走进了这座校门。惶惶忽忽,糊糊遑遑,就这样在指缝间流走了我人生最宝贵的10年光阴。
回首往事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了故态萌生,因为我还没老到人生失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地步,更没有年轻到“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羞”的狂热。
今天我只想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这些年到底干了些什么。
钱钟书先生1941年在《在人生的边上》说:五十年是千年历史上短暂的一瞬,是匆促人生里悠长的岁月。没有什么比虚度光阴更让人焦急的了。他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就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我不是文学家,所以没有钱老先生的豪言壮语和深沉。
他活到50岁的时候,他感慨人生短暂,发出了旷世的叹息,而我只有思考。不是因为我比他高明,后辈小生岂敢同文坛大du相提并论,只是斗胆地辩解,我生活的时代比他生活的时代在某些方面进步一些,所以感触自然也就广泛一些。比如说钱先生就没有用过电脑,不懂得“网虫”的困惑;比如说,钱先生教书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现在硝烟弥漫的高考战场,肯定也不会体会到中学教师的无奈、凄凉与苦乐 …… 他说他的文章是中国旧书的眉批,那么我的文章假如成为这本大书上,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注释,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总结人生,尤其是刚起步不久的人生,总的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或说是一个异想天开。但是我又不得不做,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总是淤积在心中,让我郁闷异常,以致压得我快要迷失了人生的路途,濒临陷入人生深渊的境地。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学习于整个80到90年代,工作于世纪之交际。当初选择师范大学还想到了是为了四化建设,而毕业分配工作也也曾经考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但是祖国没有需要我这样做,所以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条件很是不好,但是不管怎样的磨难,就象乌云遮不住太阳一样,做什么事情还是充满了一腔的激情。认真的教书,塌实的生活,如果没有意外,也作好了一辈子扎根家乡的准备。
但是后来还是改变了当初的自我想法,不为别的,是五年前,我的学生的一个提问。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上语文课,到底要教给我们什么?
是啊,我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考试的分数吗?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一时语塞了。
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我起早贪黑,睡五更,起半夜,不分昼夜的整理资料,不分时节地努力备课。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试题做了一套又一套,直做得昏天黑地,直做得心力焦瘁。就这样我度过了我大学毕业后前几年。同时效果也不错,送走了三届高三的学生。大多数的人都欢天喜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众所周知的遗憾也接踵而至。分数让我曾经欣喜若狂,而遗憾却让我终生不得安宁。
随这个我以前的这个学生的问题,“五年之痒”来了。我陷入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困惑。
我不是诗人,我不会抒情以泄愤懑;我不是政客,我不会花言巧语迷惑世人;我也不是市井流民,我学不来逢迎溜须以迎合别人的口味。我只想思索,怎样给我的学生更加有益的东西。来给我自己的这本旧书上做好眉批,补一下我人生这部小书的空白。
为此,我卷起了自己的铺盖卷儿,在人生近届而立之年,又一次跨出了一座校门,迈进了另一座校门。我来到了北京,落脚于一座着名的高等学府。我努力的学习,勤奋地读书,热烈与人争论,除了书本,我从不参与外界的活动。希冀从书本找到人生的“颜如玉”,找到躲避情感的“黄金屋”。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北京的几年,我依然是一无所获。
后来,我来到湛江,又开始了我教学的生涯。困惑依然困扰着我,我发觉我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仍旧改不了我当初。而任何的改变与尝试,除了让我头破血流,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收获。问题依然是问题,困惑依然是困惑,它们就象两条大大的绳索勒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学生的一次周记突然间让我醍醐灌顶。我发觉,原来的自己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尝试改变无法改变的错误,最终的结果还是我错,因为我本身何尝又不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呢。所以,错的是我,不是周围的世界。
我想,当务之急,应该是从错误入手来改变错误。“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多好的一句话啊!是啊,是到了改变自己的时候了。
教育本来就是与人玫瑰的事情,与人玫瑰,首先是自己先有余香。香味永存,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我想,什么都不需要改变,如果要改变,那一定要改变的是自己看问题的眼光。眼光变了,一切都变了。
给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如果寻找10年来最大的收获,这个就是。
2010年,对我的人生来说,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年份;11月11日,对我的思想来说,又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说它有纪念意义,是10年前,我离开一了座校门又走进了另外一座校门;说它不寻常,是5年前,我从另外一座校门走进了这座校门。惶惶忽忽,糊糊遑遑,就这样在指缝间流走了我人生最宝贵的10年光阴。
回首往事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为了故态萌生,因为我还没老到人生失落、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地步,更没有年轻到“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羞”的狂热。
今天我只想坐下来,静静地思考一下,自己这些年到底干了些什么。
钱钟书先生1941年在《在人生的边上》说:五十年是千年历史上短暂的一瞬,是匆促人生里悠长的岁月。没有什么比虚度光阴更让人焦急的了。他谦虚地说,他的这几篇散文不过是如同中国旧书上的眉批,补的就是人生这部大书的空白。我不是文学家,所以没有钱老先生的豪言壮语和深沉。
他活到50岁的时候,他感慨人生短暂,发出了旷世的叹息,而我只有思考。不是因为我比他高明,后辈小生岂敢同文坛大du相提并论,只是斗胆地辩解,我生活的时代比他生活的时代在某些方面进步一些,所以感触自然也就广泛一些。比如说钱先生就没有用过电脑,不懂得“网虫”的困惑;比如说,钱先生教书的时候,没有经历过现在硝烟弥漫的高考战场,肯定也不会体会到中学教师的无奈、凄凉与苦乐 …… 他说他的文章是中国旧书的眉批,那么我的文章假如成为这本大书上,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注释,那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总结人生,尤其是刚起步不久的人生,总的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或说是一个异想天开。但是我又不得不做,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总是淤积在心中,让我郁闷异常,以致压得我快要迷失了人生的路途,濒临陷入人生深渊的境地。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学习于整个80到90年代,工作于世纪之交际。当初选择师范大学还想到了是为了四化建设,而毕业分配工作也也曾经考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但是祖国没有需要我这样做,所以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回到了家乡,做了一名乡村教师。条件很是不好,但是不管怎样的磨难,就象乌云遮不住太阳一样,做什么事情还是充满了一腔的激情。认真的教书,塌实的生活,如果没有意外,也作好了一辈子扎根家乡的准备。
但是后来还是改变了当初的自我想法,不为别的,是五年前,我的学生的一个提问。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上语文课,到底要教给我们什么?
是啊,我要教给学生什么?仅仅是考试的分数吗?
我不知道怎样回答,我一时语塞了。
为了让学生考一个好分数,我起早贪黑,睡五更,起半夜,不分昼夜的整理资料,不分时节地努力备课。课文背了一遍又一遍,试题做了一套又一套,直做得昏天黑地,直做得心力焦瘁。就这样我度过了我大学毕业后前几年。同时效果也不错,送走了三届高三的学生。大多数的人都欢天喜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但众所周知的遗憾也接踵而至。分数让我曾经欣喜若狂,而遗憾却让我终生不得安宁。
随这个我以前的这个学生的问题,“五年之痒”来了。我陷入了一种无可名状的困惑。
我不是诗人,我不会抒情以泄愤懑;我不是政客,我不会花言巧语迷惑世人;我也不是市井流民,我学不来逢迎溜须以迎合别人的口味。我只想思索,怎样给我的学生更加有益的东西。来给我自己的这本旧书上做好眉批,补一下我人生这部小书的空白。
为此,我卷起了自己的铺盖卷儿,在人生近届而立之年,又一次跨出了一座校门,迈进了另一座校门。我来到了北京,落脚于一座着名的高等学府。我努力的学习,勤奋地读书,热烈与人争论,除了书本,我从不参与外界的活动。希冀从书本找到人生的“颜如玉”,找到躲避情感的“黄金屋”。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北京的几年,我依然是一无所获。
后来,我来到湛江,又开始了我教学的生涯。困惑依然困扰着我,我发觉我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仍旧改不了我当初。而任何的改变与尝试,除了让我头破血流,就再也没有其他的收获。问题依然是问题,困惑依然是困惑,它们就象两条大大的绳索勒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学生的一次周记突然间让我醍醐灌顶。我发觉,原来的自己所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尝试改变无法改变的错误,最终的结果还是我错,因为我本身何尝又不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呢。所以,错的是我,不是周围的世界。
我想,当务之急,应该是从错误入手来改变错误。“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的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多好的一句话啊!是啊,是到了改变自己的时候了。
教育本来就是与人玫瑰的事情,与人玫瑰,首先是自己先有余香。香味永存,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我想,什么都不需要改变,如果要改变,那一定要改变的是自己看问题的眼光。眼光变了,一切都变了。
给自己看世界的眼睛,如果寻找10年来最大的收获,这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