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上川与陈瑸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9 08:43 阅读:
秋风起,大雁声声落草坪。秋风吹过雷州地,四处皆为秋色好风光。
天际无涯,大海无边。在秋光拂照的广州湾上空,有一群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迁徙南移的大雁,正在排成人字形的阵式翱翔在波涛翻滚的海面上,不时发出呱呱呱的叫唤。那声声的呼唤,深情地传向辽阔的天际,久久回荡在我的耳鼓。又是一年秋天到来了。在这样的时刻,我看到那群秋雁无忧无虑,是多么的潇洒惬意啊。秋天给人是一种美丽的景色,而这种景色的美丽,竟然美丽得有点儿令人忧伤,让人想起很多从前的往事与记忆。
我伫立在故乡的大海边,向着远方凝望。我的思绪不禁又飘飞回溯到明末清初有关陈上川与陈瑸的一些旧事来。我觉得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不仅是南三人的骄傲,更是湛江人的骄傲。我更觉得我们从历史和民间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是很有必要的。作为历史人物,陈上川和陈瑸虽然早已作古,但是,作为他们曾经所做过的或与他们有关的一些事情,无论对现在,抑或对后世,都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陈上川,是明朝高州府吴川县南三都田头村(今湛江市坡头区南三岛田头村)人,乃我的第十七世祖。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农历九月初四日(一六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陈上川曾任高、雷、廉三州总兵,他一生以反清复明为大业,生性刚直不阿,气节宏大,誓死精忠报国。一六七九年夏,康熙皇帝派重兵到南方追杀陈上川所部,陈上川被迫奋起抗争,率部打败尾随的清兵,撤离到钦州湾一带,最后不得不率三千多军队和六十多艘战船含恨离去,军事移民越南西贡湄公河口一带,一边屯兵垦荒,一边传播中国耕织文化,开创了我国大规模军事移民海外的伟大壮举,是中国早期的着名华侨领袖之一。纵观陈上川不平凡的一生,陈上川在越南有三十六年,官至越南统兵和都督。可以说,他的后半生是在越南度过的,最终于一七一五年夏,客死异乡,不得魂归故里。
关于陈上川的生平和历史功绩,无论是在越南的国史,抑或是在我国的有关史籍中,对陈上川军事移民越南及其之后在越南所从事的屯兵垦荒、开商立市和传播中国明朝耕织文化等等,均有较为详尽的记述。
应当说,陈上川是湛江一位重要而又不可多得的历史人物。但在他的身后,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之迷,以致人们对他的身世充满一种扑朔迷离之感。
据民国时期的《大广州湾》记载,关于陈上川的身世,还有这么一记述说:陈上川幼时,才思敏捷,聪明好学,善于诗书,后因父母染病双亡,家境贫寒,积欠钱银,不得不避居海滩,以捕鱼为生。一日,陈上川出海捕鱼,不幸遇到了台风,结果渔船被风浪掀翻了,陈上川于是就抓住船上一块木板作为飘浮物,随风浪一路漂流而去。历经三天三夜的漂流,陈上川竟漂至到安南国的海边。陈上川上岸后,恰好碰到黎王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于是就报名应征入伍了。陈上川入伍后,在多次的行军作战中,机智勇敢,常常抓住有利战机,扑阵而出,消灭敌人,屡立战功,因而在军中很有威望,还不时受到黎王的奖赏。其时,安南国是中国的属地,崇尚中国文化,更推崇中国的诗文。陈上川在军中,既能吟诗作对,又能善书能文,颇有名气,受到官兵的敬重。陈上川拥有智勇双全的才华,很快就被黎王所知。其时,黎王刚创立基业不久,需要招徕各方英雄,厉精图治,以壮大国力,于是就下令招见陈上川。黎王见陈上川相貌非凡,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就欲招其为驸马。但其时,安南国有贵族不能与平民通婚的规矩。为了不打破这一规矩,黎王遂召集全国文人学士,进行诗文大比武,获优胜者而又未婚配的,可招为驸马。陈上川抓住这一有时机,于是就报名参赛。陈上川福至心灵,文思泉涌,很快就作了一首七律而一举夺魁。黎王看后,大加赞赏,于是,就招其为驸马。未久,黎王驾崩,众臣就推举陈上川继承王位。陈上川当上黎王后,就加强了与中国藩属的联系。后来,陈上川久客异乡,思念故里亲人,于一六九0年在安南装满十船金银资宝和木石材料回南三岛田头村故里建祖祠。船队在海上航行途中遇到强风巨浪,十船沉其九,最终只剩下一船金银珠宝和木石材料到达故里,村民于是就利用这一船金银珠宝和木石材料在村中建起了一座规格宏大的三门三进的陈氏小宗祠,并把由陈上川当年在安南亲笔书写刻录在一块木质横扁上“陈氏小宗”的扁额悬挂在祠堂大门正上方。后来,田头村的陈氏子孙为了缅怀陈上川对家乡所作出的贡献,就把“陈氏小宗”称之为“越王祠”。
从以上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知,陈上川当年在安南国做的是国王,而不是地方诸侯王。而且在田头村南房族谱的记载中,还有这样的记述:陈上川驾崩后,由其堂弟陈圣音继承王位,传至第三代,再继承王位,之后方才中断联系。但话又说回来,如果说陈上川当年不是在安南国做过黎王,那么在田头村南房的族谱上又为何会有以上的记述呢?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记述?迄今已查无稽考,使得这个传说,成为一个历史之迷。
另外,关于陈上川当年在安南国被招为驸马,时任民国湛江市政府市长的郭寿华先生,在他离职去台之后,于七十年代初,在台湾主编了一部《湛江市志》,其中也记载了上述这个民间传说。在民国时期,湛江市政府还把田头村的陈氏小宗命名为广州湾十景之一,把其称之为“钱(田)头村越王祠”,使“钱(田)头村越王祠”成为当时广州湾一个主要游览胜景。
在说到陈上川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说到雷州的陈瑸。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卒于一七一八年秋。陈瑸生于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陈瑸于康熙三十三年(一六九四年)中进士,历任台湾资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湖南、福建巡抚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常以“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疑”为座右铭,躬身自律,时刻激励自己,洁身自好,为民请命。陈瑸自从担任福建古田知县起,曾先后三次赴台湾任台湾县知县、台湾厦门兵备道和福建巡抚等要职,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意,积极推行新政,整饰吏治,减轻赋税,以解民困,宏扬传统国学,以兴教化,激励民间开垦荒地,全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康熙皇朝不可多得的清官良臣。
关于陈瑸,在南三岛乃至在吴川、坡头等地,自古以来都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陈瑸细小时,家贫,但他天资聪慧,靠勤学苦练,考上进士,入仕途,终成大器。一日,陈瑸衣锦还乡,回到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拜祭先祖。但他跪拜下去,神台上的神纸牌就一个个跌了下来。陈瑸当时甚感疑惑,就问其母亲。母亲就说,你虽然是在海康南田村出生,但你的根却在广洲湾南三岛之田头村。于是母亲就把他的身世如实告诉了他。原来,陈瑸的母亲在怀有陈瑸之时,还未待陈瑸出世,其父就患了一场大病,不久,就撒手归西了。逼于生计,母亲便陀着身孕,带陈瑸回到海康南田村娘家,此后,陈瑸便在南田村出生了。从那时起,陈瑸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就有了一个心愿:有朝一日,要到南三岛来寻根。陈瑸曾先后两次来到田头村寻根,但其时,田头村的进士和秀才有一大筐,村中的长老以为,陈瑸那时的官职不算什么,不怎么看得起他,于是,就有点骄横地对陈瑸说,田头村也是从乾塘村迁出来的,那里才是大宗,你应该到那里去认宗归本。可陈瑸到了乾塘村,乾塘村的长老又说,你是田头村的后裔,你还是回到田头村去认宗为好。就这样来来回回的推来又推去,气得陈瑸叫苦不迭。当下,陈瑸又返回南三岛田头村,在田头村东北的五爹岭上狠狠地踩上了三脚板:有你田头村,就没我陈瑸公,有我陈瑸公,就没你田头村!陈瑸这样刚说完,五爹岭就立时飞沙走石,眨眼之间就矮了大截。此后,田头村的风水就真的一直低缓衰败下去。
显然,从以上这个传说来看,民间一直把陈瑸看作是田头村人的遗腹子。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它,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就是陈瑸对家乡和先祖都怀有一股很深的情感。这抑或是时人敬重陈瑸的品行和才学而编撰出来的?或是其它别的什么因由呢?这也就说不清楚了。不过,关于陈瑸回南三岛田头村人宗归本的传说,在南三岛抑或乃至在吴川和坡头等地,这都是妇孺皆知的事儿了。其实,关于这个传说,在我很细小的时候,玉泉父亲就已对我说过好几遍,所以我至今回想起来,并不感倒陌生。但我对此也总觉得,传说归传说,历史归历史,对于民间传说,我们不可信其无,但也不可全信其有,应当要有一点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客观去评价,公证去对待。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还历史的真实原貌。
而事实上,据我所访问和考察了解到的,在历史上,陈瑸的身世真的与田头村有着一种渊源关系。下面有四则资讯可以佐证:
其一, “明祖” 与“名祯祖” 。查族谱可知,广州湾田头村南房十二世祖名祯祖,娶海康县一女子为妻,但在族谱上,并没有关于名祯祖的下落和归宿的记述,其究竟卒于何年?不得而知。在名祯祖吊线之下,也为空白,其子孙后代,不知去向。再查陈瑸的族谱可知,陈瑸迁居于海康县的一世祖为名祖,其可否就是迁居于海康县的广州湾田头村南房十二世祖名祯祖呢?
其二,陈上川与陈瑸,同属一辈份。旧时,以先祖规定下来的字号来起名的习俗,在南三岛乡下极为风行,人们可通过姓名的字号来确定辈份。陈瑸,号,眉川,故又叫陈眉川,与陈上川的“上川”同属“川”字辈。再查田头村南房族谱,以“川”字为排头的同族兄弟,竟有二十多人,如延川、如川等等,因此,他们都同是乾塘始祖陈伯镇的第十七世孙。
其三,陈上川与陈瑸的出身年代相近。陈上川,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农历九月初四日(一六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而陈瑸则生清顺治十三年(一六五六年),年龄相差仅为三十岁。从旧时农村的生育习惯来看,即便是同一父母,其所生养的子女,年龄相差一二十岁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同堂的叔伯兄弟呢?
其四,南三岛田头村与海康南田村。陈瑸迁居于海康县附城乡的一世祖明祖,其所居村庄的村名,与广洲湾南三岛田头村的村名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是否可理解为陈瑸的一世祖明祖迁居于海康县附城乡后,为纪念原籍地,而把所居之地取名为南田村(意即为南三田头村)呢?
鉴于以上种种,从历史上来看,田头村的很多先人曾是当年抗元、抗清的直接参与者,尤其是田头村南房第十七世的多数先人,更是首当其冲。陈上川就是因为当年参加反清复明的行列,而被驻守在台湾的郑成功任命为高、廉、雷三州总兵的。后因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统一中国,陈上川势单力,薄而又不愿屈膝投降朝廷,所以最终不得不军事移民海外。当年田头村的第十七世先人,就有不少是追随陈上川而加入抗清行列的。他们被朝廷官兵追杀,远走安南,迁徙他乡,四海为家。或削军为民,另谋生计,或从此隐姓埋名,就地隐居起来。故从这一历史背景来考察,陈瑸的一世祖明祖,或果为因为当年曾参与抗元,为躲避战乱或官兵的追杀,而隐居于海康县南田村的呢?陈瑸迁居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的一世祖明祖,或果为广洲湾南三岛田头村南房第十二世祖名祯祖当属无疑的呢?
庚辰年九月初四日,在陈上川的诞辰纪念日,田头村举行了盛大的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田头村陈氏小宗重新修葺落成仪式。陈瑸的嫡孙一行四十多人,在族长陈鸿盛先生的带领下,带着游子归乡的心情回到了田头村,并赠送了书画,以资纪念。陈鸿盛先生是雷州当地有名望的书画家,他代表族人向田头村的兄弟赠送了三幅书画作品。现在,由陈鸿盛先生于庚辰年秋撰书的“重建华堂来紫燕,栽培玉树发青枝”的这幅对联,已镌刻在田头村陈氏小宗内堂的石柱上,成为了一种永恒的纪念。当年因受到陈上川“反清复明”的牵连,陈上川逃难于如今麻章区湖光镇山豪村的弟弟陈如川,其嫡孙也在这次盛大落成仪式上题赠了一幅对联,并刻于陈氏小宗内堂石柱上:报本追宗缅怀先哲,开来继往佑启后人。山豪村全体裔孙敬赠。
陈上川与陈瑸,同为乾塘始祖及南三岛田头村南房的第十七世孙。但一个在南三田头村出生,一个却在海康南田村出生;一个为明朝的忠臣和反清复明的战将,一个却是忠于康熙王朝、为民请命和一生为政清廉的良臣;一个是武将,终身以反清复明为大业,最终不得不军事移民越南,开发越南,由统而提为都督,成为越南国的诸侯王,一个却是文将,成为康熙王朝的封疆大吏和礼部尚书,治理台湾,政绩显赫,为朝廷和民间所敬重的清官贤士。他们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其所处在的时代的鲜明特点,都有其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很直得我们后人去玩味。
写于广州白云山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