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岛之"漏网"博士(散文)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9 08:43 阅读:
编辑:你好,前发去的有误,如采用,请以此版本为准.谢谢!
今年七月,我在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散文集《梦回广州湾》,内收入我写的一篇题为《南三岛呵,博士岛》的散文,介绍南三岛在建国后的五十多年间所培养出来的二十多名博士和硕士,从历史与地形环境的角度去推崇南三的海岛文化,进而激励后人奋发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好书!但是,我万万想不到,这本散文集出版之后,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原因之一,就是很多读者甚而是南三人,他们都万万没有想到,南三岛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博士岛!这在他们看来,真的有点天方夜潭的感觉。
这也难怪,南三岛本来就是一个很贫穷的地方,过去就有“最贱不过南三泥,有女不嫁南三岛”之说。因此,从这一角度去看,他们就很难相信南三岛会培养出那么多博士和硕士了。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令你不得不信!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来,我还是接到不少读者打来的电话,他们向我提出了疑惑?南三岛真的会有那么多博士和硕士吗?我对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另外,还有不少热心的南乡亲也给我打来电话,告知我说,你在书中所提到南三岛的博士和硕士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一二十名博士和硕士你还没有写到书上去呢!对此,也令我感到偔然无比,也大出我的意料之外。我真的想不到,南三岛还竟然有那么多“漏网”的博士和硕士我至今仍未所知。看来,南三岛真的是个卧龙藏之地,乃是个神奇之岛啊。由此,我想到了南三岛之“漏网” 博士这样的话题来。我姑且就把这些还没有写入书中的博士和硕士称之为“漏网” 博士吧。他们是南三的的骄傲,他们是托起南三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我之所以这样说,原由有三:
其一,如果不是我写这篇博士岛的文章,就不会引发出那么多读者和南三乡亲给我打电话,我就不可能知道南三岛迄今还有那么多“漏网” 博士。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应当感谢这些热心的读者和南三岛的乡亲,是他们使我对南三岛的文化底子有了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其二,南三岛是个贫穷的地方,但它不因为贫穷而有碍于其作为文化之乡的盛名。作为地处一隅、落后闭塞和名不经传的南三岛,在建国后这五十多年间,能培养出三四十名博士和硕士,这对南三岛来说,真的是不简单!它从中可以让我们窥见到在南三岛这一特殊地形地貌条件下所催生出来的海岛文化的博大精深。南三岛的这种海岛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就是南三岛的博士文化。我记得过去玉泉父亲曾对我说过:贫穷海岛出人才,肥沃土地出富翁。我觉得这句话,深含哲理,很值得令人去回味的。或许它从另一个角度去归纳了南三岛之所以成为博士岛的一个重要成因罢。南三因为太穷,所以南三人就要奋力拼搏;南三因为太落后、太封闭,所以才有那么多南三人去奋发读书!因为在大多数南三人看来,只有读书,而且要把书读好了,才是最根本的出路啊!
其三,南三岛是个颇具历史文化底蕴的海岛。在这数百年历史进程的演变中,南三岛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的闪光之处,就是一种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和博大包容的精神。南三岛这地方虽小,但却它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海岛,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南三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里,互相交织融合颤变出一种新的海岛文化理念,使之能尽快适应所生存的恶劣艰苦的环境。对这种这种海岛文化,我们不但不能视而不见,而应要探究其成因,并要将其发扬光大,从而造就出的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材。
所以,至于南三岛目前还有哪些博士和硕士没有写入书中,我想已经没太多的意义了。但从众多的读者和南三岛乡亲关注的程度而言,我以为,我们更应去考察南三岛的这种崇尚文明之风所体现出来的海岛文化。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去理解新一代南三人。
但是,与博士文化所格格不入的南三人之不精诚团结问题,也必须同时摈弃。有人说,南三人好像天生就是一盆散沙。“有女不嫁南三岛,最贱不过南三泥”所指的泥,其实就是南三岛的沙。这种沙,在南三岛的乡间随处可见,是一种贫脊消瘦的沙质土壤。南三岛过去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在那沙质的土壤里,水肥不保,晴天一片旱,雨天一片涝,根本种不了好庄稼。由于土质所决定,南三岛的沙质土就是捏不成团,即便捏了,也会很容易松散开去。有人这样形容,南三人虽然聪明能干,但也有很多丑陋的一面。他们说,聪明的南三人就是掌中的一搓沙子,怎么捏也很难把它捏成团,公私你我分得太明,就会变成了斤斤计较,就会少了向心力,没了凝聚力,南三人又能如何精诚团结得起来呢?没有团结起来一心致力于家乡建设发展的南三人,就如南三岛上那些没有粘性的沙质土一样,就会缺少造化,就会丧失许多发展良机。
从风雨飘摇中走过的南三岛,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发展的规律,要有一种时不待我的精神,急起直追,用南三人的勤劳和智慧去全力推进南三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南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取得更大成效。但是,要达到这种高度,我以为,南三人必须要达成这样的共识:要以博士文化的底蕴来营造一种文明新风,崇尚知识,追求文化,培养一种自强不息、艰苦拼搏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抛却从前那种粗野和闭塞的思维习惯,使之成为经济发展,乡风文明,社会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海岛。
写于北京大学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