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味道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9 08:42 阅读:
家乡有句民谚叫“大人盼栽田,小孩盼过年”。那时年纪刚过八岁的我初涉农活,已尝试到了犁田打耙,春插秋收艰辛苦涩的滋味,所以少年的我怎么也理解不了“大人盼栽田”心境,直到成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栽田即插秧,虽说是一年中最繁忙辛苦的季节,但是它播下的是丰收的远景,全年的希望,所以在一年之中,大人最盼望的是即时顺时播种插秧。至于说“小孩盼过年”,我倒有切身的体会。在那艰苦劳作而物质生活又很匮乏的年代,过年确实是少儿们的一种奢望,因为过年了,就可以自自在在的玩,不用下田下地上山干活了,因为过年了,就可以饱饱的吃饭,吃肉,还可以得到平时很难看到吃到的糖果,粑粑,炒米,糖闪……因为过年了,母亲还会给我们添置一件新衣服,……这些,在平时是不可企及的,过年有这么多的开心事,哪个孩子不企盼过年呢?
人的一生要过多少次年?这很好计算,你活了多少岁,就该过了多少次年了。我一生中过了几十次年,穷年,富年,大年,小年,寒酸的年,潇洒的年,我都过过。但是现在细细回味起来,却很难成梦,很难成文,很难成为永远的记忆,只是零零星星的感觉到,最令人难忘的是少儿时代过年的味道,那种对过年的渴望,那种对过年的祈盼,那种过年时的种种快乐,成为了我挥之不去的情结。那时的我,打从进入腊月起,就开始说年话年了,而且随着时间向年关的推进,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腊月初母亲就透露要准备杀年猪做年豆腐了,她说,肉和豆腐都需要炕腊,过年时才能吃上腊肉和腊豆腐。听到这个消息,我便整日处在兴奋和企盼中,过了几天还没有见到有行动,我就问母亲:“娘,你不是说要杀年猪吗?几时杀呀?”娘说:“再给猪喂几天米饭吃,催催膘,多长几斤肉,腊月初十再杀。”还要等几天,我感到这几天好难等,真是度日如年啊。腊月初十这天终于等到了,早早的,母亲就在厨房那口最大的锅里烧了一大锅开水,借来稠盆(杀猪专用的大木盆),过一会,杀猪的屠夫带着一个帮手来了,他找来一架木梯靠在堂屋门边,把稠盆放在院坪一处,用两只木马一块木板架起一个案板(杀猪的操作台),屠夫就与他的助手把猪从猪栏里揪拉出来,猪顿时尖叫起来,声音是那样的震耳,是那样的凄惨,惹得邻居的大人小孩都来看热闹。这时母亲和二姐都躲在屋里不出来,她们不忍看着精心喂养了快一年的猪被杀,只有我与石榴,打着圈圈围着看。猪被几个人拖上案板后,屠夫用一把尖尖的刀从猪脖子下插入喉管,血如喷泉而出,不到两分钟,猪便一动不动了。接着把猪抬入稠盆,用开水汤,刮毛,在猪的前脚上开一个小孔,用通条戳通四只脚,屠夫趴在那个小孔上用嘴使劲的吹气,把整个猪吹得圆滚滚的像个大气球,真是太有味了,太好看了。接下来,他们便把猪抬着,挂在靠在堂屋门上的木梯上,进行开膛剖肚,这更让一群小孩感到新鲜,看得直叫啊,啊……,赶也赶不走,哄也哄不散。这头猪很大很大,母亲说要卖掉一边猪肉,我听了好不高兴,我多么想把猪肉全留下来,可以吃好久好久呀,但我没敢说出来,一来怕母亲骂我“只晓得穷死肚子”,二来我也知道母亲有母亲的打算安排。开始母亲想要我记账(村里人买肉是不付现钱的,要以后上门去收取),见我好多字写不来,好些账又算不通,她不耐烦的说:“书读到牛屁股上去了,走开走开。”母亲把昌宏请来记账,我站在一旁观看,只觉得这昌宏叔的毛笔字写得真漂亮,账也算得快。好多年后我才知道他是我们村三只“笔杆子”之一哩。太阳约有两杆高了,一切都收拾完毕,母亲在火场屋摆上酒肉请这几个帮忙人吃饭,我们几姊妹虽上不了席位,但却可以饱吃一吨,什么猪肉啊,猪血啊,猪内脏啊,都可以尝到,桌子上的菜不便放肆的夹,母亲便给我们开小灶,小声的说:“灶上还留着几碗,去那边夹吧。”这一餐吃得太过瘾了,一年中难得这么几餐,哪个孩子不觉得年的味道好哩。
杀年猪是迎年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潮里,我帮不了什么忙,只是一个看客和吃客。不过忙年的其它事,我也能派上用场,比如做年豆腐,我是要参与的。做豆腐要把先天泡胀了的黄豆磨成豆浆。我家没有大的石磨,需担着豆子去别人家借磨子,我家的几户邻居,昌浩,运发,昌茂,昌久,他们家都有大石磨,我们都借用过他们家的磨子。我几次和母亲去推豆腐,也曾和二姐一起去推过豆腐,推豆腐时,一个人拿着磨勾子把磨子推转,一个人则不断的用小勺子把豆子灌入磨眼里,当时我力气小,主要是负责用小勺子灌豆子,只有在母亲和二姐推得太疲倦的时候,我才接过磨勾子来推几圈。推磨是很吃力的活,那么大的一团石头要不停的推转它,几个来回我就上气不接下气了,真是豆腐好吃,磨难推啊。豆浆推好了,挑回家还要煮,再过滤,再打包,再加压,程序很多,很累人的。我所感兴趣的是煮豆浆,煮到一定时候,母亲就会装出几大碗豆浆,家乡俗称“豆腐儿”给我们吃,若放些糖味道更鲜美,这美味一年也只能在这个时候享受一次,其它时候是吃不到,看不到的。做年豆腐时,母亲很认真严肃,她说:“年豆腐做得不好,下一年做事情就不顺遂”,所以在做年豆腐的过程中,我是不敢乱说乱动,怕惹怒母亲找来打骂。我家做的年豆腐,除了炕成腊豆腐外,母亲还会拿出一些做成豆腐肉(霉豆腐),第二年农忙时候,中午吃中饭没有菜,从坛子里夹出几块用来下饭,真是绝顶佳肴。妻六十年代年回乡时吃过母亲做的豆腐肉,时隔三四十年后,她还常说起母亲做的豆腐肉味道好,我确实再也没有尝到如此美味的豆腐肉了。待到腊月二十左右,母亲就要安排做年粑粑了。做年粑粑的工序也很多,要选出上好的粘米和糯米,按一定的比例配好,也要用水泡上一两天,再用磨子推或用碓来舂。为了做粑粑,母亲还买了一副石磨,她说,过年了大家都在忙年,难向别人借磨子,于是母亲就买了一副石磨,这样做粑粑就不必到别人家去借磨子了。但是若要做舂粑粑,只有到昌茂家去借碓,我家附近只有他家有碓。碓像一个翘翘板,它的一端是铁锤,铁锤对准下面的一个石臼,把要舂的粮食放在石臼里,人用脚踏碓的另一端,让铁锤的那一端翘起来,再放松脚,让铁锤一端落下去,就这么踏脚,松脚,石臼里的粮食就会被舂碎。可想而知,干这活也是很费劲的,我被母亲派去干过多回舂碓的活,深知舂碓之难之累。米舂好了,要用罾子蒸,再一盆盆的搬到堂屋的案板上反复的揉。做年粑粑最有趣的就是这个时候,那蒸好了的米粉是可以吃的,我们便一边做粑粑,一边吃。做好的粑粑一个个排放在案板上,再用柏树叶蘸上红水,给粑粑的一面打上红色的图案和花纹,这些被装饰了的粑粑是要拿去当礼品送人用的。炒米和糖闪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两样东西都是在六七月就做好了的,过年前把炒米用沙子炒好,把糖闪用油炸好,装进坛子,密封着。这坛子放在房门后面,我们想吃很方便,推开房门抓几把放在口袋里,边玩边吃,吃剩了的炒米,是老鼠的夜食,晚上睡觉时,衣服放在桌子上,老鼠嗅味而来,我衣裤上的口袋,没有一个不被老鼠咬烂的。
我们在忙年中盼年,到了腊月二十以后,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一天一天地盼着过年,并且随口唱着大人小孩都挂在嘴巴边的歌谣:“腊月初五杀年猪,腊月十五做豆腐,腊月十八做粑粑……二十九样样有,大年三十喝团员酒”。好不容易盼到三十那天,终于可以闻到年味儿了。年三十的清早,睡梦中就听到厨房里传来的锅盆碗筷相碰的声音,母亲和姐姐已开始准备做年饭了,把炕在火坑上那些薰烤得黑里透红的猪头,猪脚,腊肉,腊豆腐拿下来,在火坑里用火烧去肉皮上的猪毛,再搬到厨房去洗,切,煮,还要从菜地里采很多的白菜,萝卜,葱蒜,挑到溪边去洗,这些事自有母亲和姐姐去做。我便帮助父亲搞卫生,先是“打扬尘”,即把房屋天花板上和壁板上的蛛网烟尘,用一根绑着长木棍的笤帚打扫干净,再把院子里的渣滓扫成一堆点火烧掉,接着父亲便拿着锄头,筲箕把屋前屋后阳沟里的淤泥挖出来,一担担运到菜地里,我陪伴在父亲身边,或帮着挖,或帮着挑。待到母亲告知猪头,腊肉煮好了,父亲就去堂屋祭祀祖先,然后带着我,端着祭品上祖坟去祭祀。我随父亲祭祖仅两次,一次是去腾子垭参与全村人挂众清,第二次就是这一次除夕祭祖。这次,父亲只带我到了聂郎下曾祖父坟,岩板头祖父坟,五丘子二祖父坟上祭祀,父亲没有告诉我曾祖母的坟在什么地方。祭祖回来,我又随父亲到屋后菜地里祭祀一座长满草和树的低矮的坟,还在地西头一堵残塌的土墙边烧香烧纸,为什么要祭祀这两个地方,我没问父亲,父亲也没说,这已成了千古之迷了。下午全家团聚除夕的场面是怎样的欢快,我已毫无印象了,任凭我伸展搜索的触角。
除夕这天晚上要坐三十夜,是不许早睡的,在堂屋的神龛上祭祖,敬香烧纸,奉上祭品,还要在神龛上点一盏油灯直点到第二天天明。听祖母说,大年三十晚上老鼠娶亲要从堂屋经过,点盏灯给它照亮。我真搞不清,老鼠是那么讨厌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帮它的忙。团年饭吃好了,锅灶要清洗得干干净净,在那口常用的锅里也要点一盏油灯,说是给灶神点的,他今晚要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报告这家人的善事恶行,难怪母亲常说不要在灶上磕磕碰碰以免惹怒灶神。这一晚全家人团聚在火场屋里“坐三十夜”,火坑里烧着干干的蔸脑壳(干树蔸),旁边的桌子上摆满了早就准备好了的水果点心,熊熊大火照红了每一个人的笑脸,一年的辛劳,一年的不快事,此时必须忘得一干二净,这是一年365天中少有的最快乐的一天,怎么能让那忧愁与不快来侵扰呢?要是平常,我早就睡觉了,今晚我一直兴致勃勃的守岁,不是因为有好吃的,一天中我已吃得很饱了,而是因为想亲眼看看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和灶神爷上天的情景,我每隔一会就要跑到堂屋和厨房去看看,半夜过了也没看见什么动静,我是带着一种遗憾上床睡眠的。
大年的初一,更是个令人欢快的时候,天还没亮,我就早早的醒了,静听窗外最先是什么鸟叫。母亲说:“初一清早最早叫的是喜雀,今年就财喜好,最早叫的是麻雀,今年就稻谷好,最早叫的若是猫头鹰,今年就会楣气多……”我就是在这时候对猫头鹰产生不好印象的,其实,它是人们的好朋友。外地人的习惯是“初一饺子,初二面”,我家乡没这种风俗。“坐三十夜”常常要到半夜才睡,初一早上一点食欲也没有,洗刷后一般是随吃点什么。我家初一早上的第一件事不是吃早点,而是给祖母拜年。我们几姊妹洗好了脸,就在父亲的带领下,来到祖母的卧室,这时祖母才急忙起床穿衣。父亲带头俯下身子,跪在床边给祖母磕头作揖,边磕头作揖边说:“娘,给你拜年,祝你添福添寿”。祖母马上下床拖起父亲,不停的说:“你越做越好,越做越发”。接着便是我们几姊妹给祖母磕头作揖。照说给祖母拜了年后,我们应该给父母拜年,父亲没有这么安排,我们也就没有这么做。以后我懂事了,父亲早已去世,父亲养育了我,我一身没有给父亲拜过一次年,这应是我一生的遗憾啊。没过多久,大门外就听见孩子们的吵闹声,这是一群群出来拜年的小孩,一会儿就钻进门来了,七嘴八舌的喊叫:“拜年啊,拜年啊,恭喜发财……”然后便站在门口等着发礼品。父亲说:“铁流,你也去拜年,姐姐她们是女孩子,不要出去,你跟他们一起去吧。”我说:“爹,你去不?”父亲说:“大人拜年与小孩不一样,我等会儿要到几户有老年人的家里去拜年。”我随着村里这群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蹿出了门。我们这一群六七个小孩,每到一户人家,便一窝蜂的钻进门,一顿“拜年啊,恭喜发财啊”的喊叫,然后就是等待发礼品。跑了几户人家,我随身的口袋就装不下了,只好扯开衣服来包,什么粑粑呀,花生呀,水果糖呀,桔子呀,品种繁多。看看我的同行,他们都在胸前挂着一个大袋子,里面可装很多很多的东西,我说:“你们等一下我,我回去拿个袋子来。”我急忙跑到家里拿了一个袋子,再加入到小伙伴拜年队伍的行列。有时候我们聚在一起攀比所得的礼物,议论那户人家大方,给的东西多,好吃,那户人家小气,给的东西又少又不好吃。在我的记忆中,村里有个风俗,对上门拜年的小孩是不能让他们空着手离开的。有几个小伙伴说:“我们到猪保公家里拜年,得了一把水果糖,你看”。有几个人眼红了,马上向猪保公家里跑去。我没有去,我不忍要他的糖。他是一个孤老头,住在村中路坎边的一间仓屋里,平时用一个小瓦罐熬饭吃,小菜都没吃的,我母亲多次从园里采些白菜豆角什么的给他,想不到猪保公也为拜年的孩子准备了礼物呢。我们这个村子,解放初期大约百十来户人家,一个上午,村子里该拜年的人都拜了,各种各样的吃的得了一大盆,几姊妹凑到一起,在盆子里翻来覆去的找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在我的家乡里,初一拜年是年的高潮,以后几天便是走亲访友,或玩龙灯,狮子,随着龙灯狮子队伍的还有一支“打点子”的人。“打点子”是我家乡特有的一种民俗活动。一般由四个人组成,一个人打锣,三个人打三套大小不同的钵子,“点子”与戏剧歌曲一样,是有规定曲目的。除了过年“打点子”外,村里有喜庆的事情也“打点子”,平时只要听见锣钵声一响,我就会闻声而去看热闹,村里“打点子”老辈人有昌宣,昌炎,昌淼等一般子人,年青一辈的有昌英,昌体,盛环,昌铜等,他们常聚集在昌贵家东头的一块平地里,在那里排练,村里的大人小孩便围在这里观看。正月初的那几天,傍晚时分,龙灯队,狮子队,“点子队”都聚集在这里,然后一齐出发到与我们村有亲缘关系的外村去拜年,外村的人听到了锣鼓声,便派出“点子队”来村口迎接,于是两村的“点子队”就在村口“对起点子来”,你敲打一曲,他敲打一曲,就像双方拉歌,对歌一样,直到一方再也拿不出曲目了,就算输,于是便是一阵嘘叫,一阵哄吵。对完“点子”后,还要进村在亲戚家的院坪,堂屋里玩龙灯,狮子。亲戚家要盛情款待,放爆竹,打红包(俗称利事),还要招待一餐夜宵。有时候一个晚上跑几过村,搞到鸡叫了才回家。过年这几天,人都玩狂了,玩疯了,大人一般是不加责怪的,一年到头就玩这么几天,那就开开心心的玩吧。
不知不觉,那个单纯、快乐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轻轻伸出舌尖,儿时过年的味道,已是那样遥远和稀薄。过年的感觉,在现代人眼里,是越来越淡了,也许是很多东西太容易得到的缘故,反而没有了盼望很久的喜悦。当过年的味道渐渐淡去之际,现在过年,我们可以吃到山珍海味,吃到当年想都想不到的一切,但是却再也找不回儿时过年的道味了。眼前的灯红酒绿,原来都是镜花水月,心灵最深处一直最渴盼的,唯有那故乡故土浓浓的亲情,那才是种种快乐的源泉……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