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童年
我想,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完整的童年,那么他(她)一定也有一个值得回忆的故乡了。
其实,我也说不来我的童年算不算完整的,我从小就居所不定,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呆过,童年也被分割成三段:七岁之前,我一直在老家的那个小山村度过,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我生活在离老家几十公里远的镇上父亲的工作单位里,接受那儿比较正规学校的文化教育,再后来,我的家搬迁了,迁到一个大村子,就在老家与镇上中间隔着的那一段,我又被迫转了学……所以,我常常地羡慕二姐和小妹,她们一个在老家,一个在新家过着单纯的完整童年,就是大姐也不错啊,她很小就让父亲接去单位读书,搬家的时候,她己上了初二了。所以,每当看着二姐津津乐道地讲述与山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精彩过程,或是小妹饶富兴致地诉说着和小伙伴们比比谁的头花或是裙子漂亮的情景,再或是某天大姐的一大堆同学突然来访,邀她一起去别的同学家,然后约在某个地方开聚会狂欢的时候……我如同被孤立到另一个世界里。我没有那么多机会受苦,苦中作乐;也没有机会享福,每天用不完的零花钱;我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玩耍伙伴,一个贴心的好朋友。
我觉得我的三段童年就如同三片天空:晴朗的,阴沉的,下雨的……
我的老家在一个僻远保守的山坳里,四面环山,连绵起伏,高入云台,我喜欢老家的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在我有了记忆开始,就很迷恋那个境界,也总觉得自己会在那儿呆到很老直到死掉。老家耕田,家家户户都有几亩,甚至十几亩的田地。那些都是勤劳的村人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掘开垦出来的,一片片高低起伏不平,长的,方的,圆的,椭圆的,月芽似的把个小山村围绕在中间。播种季节,蛙声彻响整个春天。老家人不仅开荒耕田,也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零零落落,有的相间在田间的某一片地,有的分布在乡村小道的两旁,还有的种到村后较远的那片新开垦出来的小山坡上,老家的水土肥沃,加上作业者的用心栽培,所以,无论种上什么种类的稻谷,瓜果或是蔬菜,那长势都很旺盛,青脆墨绿,郁郁葱葱,就是野草也长得生机勃勃。到了收获季节,往往满载而归。老家人喜欢喝点小酒,自己酿造的,也谓红酒,作法不复杂:蒸一大锅的米饭倒出来加入生效粉拌匀,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倒入一个瓮子里再兑入山泉水,盖紧盖子让其发效些时日,再打开来把沉渣去掉,倒入一口酿酒专用的铁皮大锅子里,四周密封,只留一条出酒管子可以伸入装酒容器,在锅底下猛火加热,蒸气纷纷附在锅内壁化成液体汇聚着缓缓流入容器内,但这还不能算是酒,得用盖子把容器口紧紧封死藏到阴暗干燥的角落等上一年半载的再去开封。过年过节的时候,村人总会拿它来招待亲友,轻轻泯上一口:酸麻甘甜腾起一股热浪烧向喉咙,卷落心间……
母亲说,村子以前穷哪,爷爷那一代时,十户人家都不到,奶奶当时是躲避日本人追杀才从广东潮州逃到那个小山村,后来嫁给了爷爷。奶奶先前己结过一次婚,生了五个小孩,三个留在潮州本地,带了两个在身边随爷爷过,后来又相继生了两个,我伯伯和我爸。母亲说其实奶奶之后还生过一个女孩,但当时的家境实在负担不起了,爷爷奶奶每天得出去干活,家里的几个孩子己经没人看管任由一餐饱一餐饿的过日子了,哪来的人力与物资抚养那个刚出世的小孩?狠心的爷爷一把抓起那团赤裸裸的粉嫩,把她丢弃在村头晒谷场的一间没有门的木棚里的草堆上,企图让野兽来吃掉她,孩子却没被野兽吃掉,在那儿连续哭了三天三夜,那凄惨的哭声撕心裂肺,然而却没有人去抱养。后来奶奶拎着一茶壶的酒颤颤巍巍地来到婴儿前,一边泪流满面地给她灌酒,一边无可奈何地低低叮嘱:孩子啊,不是娘亲不要你,可你来的真不是时候啊,你就回去吧,你打天堂来自天堂归,他们问你为何跑回来了,你就说半路喝了酒误了时辰,走着走着就走回来了……孩子醉了,死得也安祥了……母亲说,爷爷罪孽深重,不多年后便得了怪病,说是很严重的抓狂疯,折磨了大半年才死去,也许是报应……
我稍微懂事的时候,村子己经演变成有几十户人家了,孩子很多。大姐早让父亲带去镇上读书。母亲每天忙农事仍要天一亮就出门直忙到天黑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家。二姐是个孩子王,我就整天屁巅屁巅地跟在她的背后,不过她总嫌弃我小,不爱和我玩,把我安置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例如某个人家的门坎上,收割后高堂堂的稻田坝上,或是那个破烂学校的教室里。她呢,则唤来一大班的大小孩子玩捉迷藏,玩“华山论剑”,玩“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则在一旁傻傻地大笑做个无聊的栽判。天黑了,二姐召集大伙儿颁布明日的游戏之后,照例把我带了回家。我再一点,姐姐被赶进了那所破烂学校读书了,我却与那些伙伴们格格不入,就经常一个人在村后的那条小路上叉开双脚来回走动,嘴里叨念着“韩来花,韩来花”,说是戏剧《杨家将》里一个花旦的名字,偶尔的会有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男孩流着口水和鼻涕站在离我不远处吮吸着食指看着我。不过,这是后来姐姐后来告诉我的,于这些印象我真的很模糊,我记忆里比较鲜明的事就是我几乎每天都见不到我的母亲,我几乎记不起我父亲的模样。我每天被母亲搁置在亲戚家里,最多的是我的姨家,我姨家比较富有,姨夫是搞木工的,家私比较新式,我喜欢躺在她家那张可以上下摆动的安乐椅上睡觉。饿了,我姨就给我盛世一碗冷饭(她总说,搁在火炉上,还热乎,但我扒进嘴里却凉丝丝的),夹一些咸菜末子或是一块腐乳搭在饭头上,偶尔还有一两块大肥猪肉,我吃得津津有味.
傍晚时分,晚霞铺满半边天空,蜻蜓漫天飞舞,许多小孩子高举着用竹梢捆绑成的扫把欢快地追逐扑打蜻蜓来,我自然也加入了阵列,那些蜻蜓惊得四下逃蹿,不过也有个别胆大的居然不怕死飞过来挑逗起那些不长眼的扫把,它稳着羽翼轻轻碰触一下扫把的外尾稍,然后倾斜下半边身子极速逃离,被激怒了的孩子哪肯放过它,高高举着扫把穷追不舍,追到某一处,正好迎上前面的另一个高举着扫把的同伙,两把扫把一齐扣下,那只蜻蜓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这似如来^***的神掌了……蜻蜓还喜欢停在村头小路边的那道篱笆上,篱笆用细木棍和竹枝均匀编排起来的,不太高,我踮起脚尖伸直手,手指基本上可以构着每条细木棍或是竹枝的顶部。蜻蜓要停落在篱笆上总是很小心翼翼,它先会找定目标,在那儿来回转几次,再在目标顶定定地扑扇几下翅膀,再轻轻地落下,肢脚紧紧地抱住细木棍或竹枝的顶端一小部位,两只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了了数圈,安全感让它放了松了警惕,原本高高张起的四片薄翼分数次缓缓放下。等到它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蹑着手脚轻轻靠近它,朝它的尾巴慢慢伸出手去,拇指与食指张着打开的姿势缓缓间夹在蜻蜓尾巴的上下方,再以一个速雷不及掩耳之势捏起……蜻蜓被抓了,它挣扎着卷过头来咬捏住它尾巴的手指,痒痒的并不痛。
再大些的时候,可以有比较明确意识地想些事,做些事的时候,也是母亲说的使唤得上的时候,我便常常要和二姐一起去山里砍柴。离家不太远虽然有些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山路弯弯曲曲,两旁草木丛生,时不时的冒出些不知名的山花,红的,紫的,粉的,蓝的,白的,或是蓝紫相间,粉白相间……点缀草木其间,自自然然,优雅大方,清秀脱尘,让人感觉意境悠悠,浮想联翩。一路小跑而过,微风徐徐扑面而来,暖暖凉凉,撩起耳际发丝,纷纷扬扬,闭上眼睛,如立云端,空旷自由,神清气爽。不自觉的便到了两座山山脚的接连处,一条溪流幽幽自两山交界处蜿蜿蜓蜓渊源流下,潺潺作声……溪水不深,除一些因上流冲下的地方会有不到腰际的浅坑外,大都只是没过脚倮,溪水明亮透彻,清凉甘甜,溪流一欢畅而过映着水底卵石微微颤抖,鱼虾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我们便速速上山砍完柴回来,往往要在溪里泡上半天,待疲劳尽消,也精神抖擞,活力充沛才依依不舍爬起来,背柴回家,所以姐姐暑假期间,我们差不多天天进山打柴,不仅没有一丝劳苦怨言,反倒兴高采烈,乐不思蜀似的。这让母亲有些纳闷,不过她没时间也懒得去探个究境,只当是我们听话,或是贪吃于山上的那些野果子罢了。其实母亲的惴测也是我们迫不急待热情上山的部分原因了,人们上山都不舍得砍那些会结出可以吃的果子的山果树,任由它们从小树慢慢长成大树,花果一遍遍轮回,果子也越结越繁密,越结越大以回报人们的知遇知恩……
不过,我终究未能长久在呆在小山村过着神仙似的惬意日子,半年后,父亲死拖硬拽地把我拉到镇上,强迫我进了学校。镇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想必闹市也无非如此了,到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镇上也有山,只是整个矮矮的山头都被砍伐光,烧光了,到处光秃秃,黑漆漆的,好不萧条。镇上的水叫自来水,用抽水机从河里抽上来的,晴天还好,也算清澈见底了,只是一到下雨天那就不叫清水了,而是黄泥水,浑浊腥臭……我不喜欢镇上,那儿的人都不太友善,而且有些冷漠;镇上的男人喜欢穿打领带的西装,镇上的女人喜欢穿大宽摆的花裙子。他们那傲慢与居高临下的态度令人很反感,很怀念起山村里那些墩厚憨态与和蔼亲切的面孔,带着羞涩和质朴。父亲对我很严厉,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叫醒我起来温书,晚上作业做完,他要抽查过才准我去睡觉。好在我还算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父也也就不曾如何责备过我。但我却喜欢上孤独,放学时我很少和大姐一道儿回家,也几乎不和其他同学玩在一起。空闲时,我就趴在房间里看外面的那棵柳树,那是一棵快老了的大柳树,很高,我家住二楼,它直窜上楼顶还要高些,枝条柔韧绵长,稀稀疏疏,有风吹过,晃晃荡荡。偶尔会有些麻雀或是画眉,杜鹃什么的鸟儿飞来停在枝杈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莫名中也算是过了一回瘾……父亲有一个很大的书架,藏书不少:四大名着,人生哲学启示录,半月刊,读者,还记得有一本书叫《人啊,人》的。其实我取出书来看无非是为了闻闻那味道很清香特别的书香味,我是看不懂的,但我要装作在看书的样子,以免被笑话。那一次父亲见我不动声色地翻页着那本《人啊,人》,他打趣地取笑我说,那么深奥的书,你大姐都看不懂,你能看得懂吗?还是在算算识几个字呢?虽然他是我父亲,但我仍感到被羞耻的难堪,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早一天弄懂那本书的内容,还有他全书架的书……
可惜我父亲却不成全我那“伟大”的理想了,三年之后,他把家迁出了小山村,给我办了转学,转到那个村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再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没多大多热烈的喜悦感,一家人住在一起了,母亲总有理由说二姐的命苦,应该让她歇息歇息;大姐临近中考了,时间不容忽视;小姐年幼,尚需要人照顾。很自然地,家里的许多零锁家务便落到我身上,就如洗碗,扫地板,擦家什,割免子草等,周末还得洗衣服……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过得很充实忙碌,渐渐忘了一天一天过的时间,一天一天消逝的童年,直到五年级下学期的那个冬天,一连下了大半个月的阴雨,母亲见我意志消沉也没吩咐我做什么家务事了,一放学,我便坐在窗台前,望眼隔着透明玻璃的窗外总是白茫茫的一片。我的思绪飞出那浓浓的阻隔,拾捡这一路走来零零星星的记忆:那村,那人,那山,那水,细细映出一个个入心的的景象与片断,似乎犹闻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脑海,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睡了,沉沉的睡了……有泪水滑落面庞,轻轻滴在窗台上:别了,我的童年。
其实,我也说不来我的童年算不算完整的,我从小就居所不定,先后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呆过,童年也被分割成三段:七岁之前,我一直在老家的那个小山村度过,接下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我生活在离老家几十公里远的镇上父亲的工作单位里,接受那儿比较正规学校的文化教育,再后来,我的家搬迁了,迁到一个大村子,就在老家与镇上中间隔着的那一段,我又被迫转了学……所以,我常常地羡慕二姐和小妹,她们一个在老家,一个在新家过着单纯的完整童年,就是大姐也不错啊,她很小就让父亲接去单位读书,搬家的时候,她己上了初二了。所以,每当看着二姐津津乐道地讲述与山里孩子们斗智斗勇的精彩过程,或是小妹饶富兴致地诉说着和小伙伴们比比谁的头花或是裙子漂亮的情景,再或是某天大姐的一大堆同学突然来访,邀她一起去别的同学家,然后约在某个地方开聚会狂欢的时候……我如同被孤立到另一个世界里。我没有那么多机会受苦,苦中作乐;也没有机会享福,每天用不完的零花钱;我甚至没有一个固定的玩耍伙伴,一个贴心的好朋友。
我觉得我的三段童年就如同三片天空:晴朗的,阴沉的,下雨的……
我的老家在一个僻远保守的山坳里,四面环山,连绵起伏,高入云台,我喜欢老家的天高气爽,空气清新。在我有了记忆开始,就很迷恋那个境界,也总觉得自己会在那儿呆到很老直到死掉。老家耕田,家家户户都有几亩,甚至十几亩的田地。那些都是勤劳的村人一锄头一锄头地挖掘开垦出来的,一片片高低起伏不平,长的,方的,圆的,椭圆的,月芽似的把个小山村围绕在中间。播种季节,蛙声彻响整个春天。老家人不仅开荒耕田,也种上各式各样的蔬菜,瓜果,零零落落,有的相间在田间的某一片地,有的分布在乡村小道的两旁,还有的种到村后较远的那片新开垦出来的小山坡上,老家的水土肥沃,加上作业者的用心栽培,所以,无论种上什么种类的稻谷,瓜果或是蔬菜,那长势都很旺盛,青脆墨绿,郁郁葱葱,就是野草也长得生机勃勃。到了收获季节,往往满载而归。老家人喜欢喝点小酒,自己酿造的,也谓红酒,作法不复杂:蒸一大锅的米饭倒出来加入生效粉拌匀,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倒入一个瓮子里再兑入山泉水,盖紧盖子让其发效些时日,再打开来把沉渣去掉,倒入一口酿酒专用的铁皮大锅子里,四周密封,只留一条出酒管子可以伸入装酒容器,在锅底下猛火加热,蒸气纷纷附在锅内壁化成液体汇聚着缓缓流入容器内,但这还不能算是酒,得用盖子把容器口紧紧封死藏到阴暗干燥的角落等上一年半载的再去开封。过年过节的时候,村人总会拿它来招待亲友,轻轻泯上一口:酸麻甘甜腾起一股热浪烧向喉咙,卷落心间……
母亲说,村子以前穷哪,爷爷那一代时,十户人家都不到,奶奶当时是躲避日本人追杀才从广东潮州逃到那个小山村,后来嫁给了爷爷。奶奶先前己结过一次婚,生了五个小孩,三个留在潮州本地,带了两个在身边随爷爷过,后来又相继生了两个,我伯伯和我爸。母亲说其实奶奶之后还生过一个女孩,但当时的家境实在负担不起了,爷爷奶奶每天得出去干活,家里的几个孩子己经没人看管任由一餐饱一餐饿的过日子了,哪来的人力与物资抚养那个刚出世的小孩?狠心的爷爷一把抓起那团赤裸裸的粉嫩,把她丢弃在村头晒谷场的一间没有门的木棚里的草堆上,企图让野兽来吃掉她,孩子却没被野兽吃掉,在那儿连续哭了三天三夜,那凄惨的哭声撕心裂肺,然而却没有人去抱养。后来奶奶拎着一茶壶的酒颤颤巍巍地来到婴儿前,一边泪流满面地给她灌酒,一边无可奈何地低低叮嘱:孩子啊,不是娘亲不要你,可你来的真不是时候啊,你就回去吧,你打天堂来自天堂归,他们问你为何跑回来了,你就说半路喝了酒误了时辰,走着走着就走回来了……孩子醉了,死得也安祥了……母亲说,爷爷罪孽深重,不多年后便得了怪病,说是很严重的抓狂疯,折磨了大半年才死去,也许是报应……
我稍微懂事的时候,村子己经演变成有几十户人家了,孩子很多。大姐早让父亲带去镇上读书。母亲每天忙农事仍要天一亮就出门直忙到天黑才拖着一身疲惫回家。二姐是个孩子王,我就整天屁巅屁巅地跟在她的背后,不过她总嫌弃我小,不爱和我玩,把我安置在一个固定的位子上,例如某个人家的门坎上,收割后高堂堂的稻田坝上,或是那个破烂学校的教室里。她呢,则唤来一大班的大小孩子玩捉迷藏,玩“华山论剑”,玩“孙悟空大闹天宫”……我则在一旁傻傻地大笑做个无聊的栽判。天黑了,二姐召集大伙儿颁布明日的游戏之后,照例把我带了回家。我再一点,姐姐被赶进了那所破烂学校读书了,我却与那些伙伴们格格不入,就经常一个人在村后的那条小路上叉开双脚来回走动,嘴里叨念着“韩来花,韩来花”,说是戏剧《杨家将》里一个花旦的名字,偶尔的会有一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小男孩流着口水和鼻涕站在离我不远处吮吸着食指看着我。不过,这是后来姐姐后来告诉我的,于这些印象我真的很模糊,我记忆里比较鲜明的事就是我几乎每天都见不到我的母亲,我几乎记不起我父亲的模样。我每天被母亲搁置在亲戚家里,最多的是我的姨家,我姨家比较富有,姨夫是搞木工的,家私比较新式,我喜欢躺在她家那张可以上下摆动的安乐椅上睡觉。饿了,我姨就给我盛世一碗冷饭(她总说,搁在火炉上,还热乎,但我扒进嘴里却凉丝丝的),夹一些咸菜末子或是一块腐乳搭在饭头上,偶尔还有一两块大肥猪肉,我吃得津津有味.
傍晚时分,晚霞铺满半边天空,蜻蜓漫天飞舞,许多小孩子高举着用竹梢捆绑成的扫把欢快地追逐扑打蜻蜓来,我自然也加入了阵列,那些蜻蜓惊得四下逃蹿,不过也有个别胆大的居然不怕死飞过来挑逗起那些不长眼的扫把,它稳着羽翼轻轻碰触一下扫把的外尾稍,然后倾斜下半边身子极速逃离,被激怒了的孩子哪肯放过它,高高举着扫把穷追不舍,追到某一处,正好迎上前面的另一个高举着扫把的同伙,两把扫把一齐扣下,那只蜻蜓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这似如来^***的神掌了……蜻蜓还喜欢停在村头小路边的那道篱笆上,篱笆用细木棍和竹枝均匀编排起来的,不太高,我踮起脚尖伸直手,手指基本上可以构着每条细木棍或是竹枝的顶部。蜻蜓要停落在篱笆上总是很小心翼翼,它先会找定目标,在那儿来回转几次,再在目标顶定定地扑扇几下翅膀,再轻轻地落下,肢脚紧紧地抱住细木棍或竹枝的顶端一小部位,两只大眼睛滴溜溜地转了了数圈,安全感让它放了松了警惕,原本高高张起的四片薄翼分数次缓缓放下。等到它完全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才蹑着手脚轻轻靠近它,朝它的尾巴慢慢伸出手去,拇指与食指张着打开的姿势缓缓间夹在蜻蜓尾巴的上下方,再以一个速雷不及掩耳之势捏起……蜻蜓被抓了,它挣扎着卷过头来咬捏住它尾巴的手指,痒痒的并不痛。
再大些的时候,可以有比较明确意识地想些事,做些事的时候,也是母亲说的使唤得上的时候,我便常常要和二姐一起去山里砍柴。离家不太远虽然有些辛苦,但我乐在其中,山路弯弯曲曲,两旁草木丛生,时不时的冒出些不知名的山花,红的,紫的,粉的,蓝的,白的,或是蓝紫相间,粉白相间……点缀草木其间,自自然然,优雅大方,清秀脱尘,让人感觉意境悠悠,浮想联翩。一路小跑而过,微风徐徐扑面而来,暖暖凉凉,撩起耳际发丝,纷纷扬扬,闭上眼睛,如立云端,空旷自由,神清气爽。不自觉的便到了两座山山脚的接连处,一条溪流幽幽自两山交界处蜿蜿蜓蜓渊源流下,潺潺作声……溪水不深,除一些因上流冲下的地方会有不到腰际的浅坑外,大都只是没过脚倮,溪水明亮透彻,清凉甘甜,溪流一欢畅而过映着水底卵石微微颤抖,鱼虾成群结队追逐嬉戏……我们便速速上山砍完柴回来,往往要在溪里泡上半天,待疲劳尽消,也精神抖擞,活力充沛才依依不舍爬起来,背柴回家,所以姐姐暑假期间,我们差不多天天进山打柴,不仅没有一丝劳苦怨言,反倒兴高采烈,乐不思蜀似的。这让母亲有些纳闷,不过她没时间也懒得去探个究境,只当是我们听话,或是贪吃于山上的那些野果子罢了。其实母亲的惴测也是我们迫不急待热情上山的部分原因了,人们上山都不舍得砍那些会结出可以吃的果子的山果树,任由它们从小树慢慢长成大树,花果一遍遍轮回,果子也越结越繁密,越结越大以回报人们的知遇知恩……
不过,我终究未能长久在呆在小山村过着神仙似的惬意日子,半年后,父亲死拖硬拽地把我拉到镇上,强迫我进了学校。镇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想必闹市也无非如此了,到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镇上也有山,只是整个矮矮的山头都被砍伐光,烧光了,到处光秃秃,黑漆漆的,好不萧条。镇上的水叫自来水,用抽水机从河里抽上来的,晴天还好,也算清澈见底了,只是一到下雨天那就不叫清水了,而是黄泥水,浑浊腥臭……我不喜欢镇上,那儿的人都不太友善,而且有些冷漠;镇上的男人喜欢穿打领带的西装,镇上的女人喜欢穿大宽摆的花裙子。他们那傲慢与居高临下的态度令人很反感,很怀念起山村里那些墩厚憨态与和蔼亲切的面孔,带着羞涩和质朴。父亲对我很严厉,每天早上六点钟准时叫醒我起来温书,晚上作业做完,他要抽查过才准我去睡觉。好在我还算勤奋,学习成绩一直优秀,父也也就不曾如何责备过我。但我却喜欢上孤独,放学时我很少和大姐一道儿回家,也几乎不和其他同学玩在一起。空闲时,我就趴在房间里看外面的那棵柳树,那是一棵快老了的大柳树,很高,我家住二楼,它直窜上楼顶还要高些,枝条柔韧绵长,稀稀疏疏,有风吹过,晃晃荡荡。偶尔会有些麻雀或是画眉,杜鹃什么的鸟儿飞来停在枝杈处叽叽喳喳好不热闹,莫名中也算是过了一回瘾……父亲有一个很大的书架,藏书不少:四大名着,人生哲学启示录,半月刊,读者,还记得有一本书叫《人啊,人》的。其实我取出书来看无非是为了闻闻那味道很清香特别的书香味,我是看不懂的,但我要装作在看书的样子,以免被笑话。那一次父亲见我不动声色地翻页着那本《人啊,人》,他打趣地取笑我说,那么深奥的书,你大姐都看不懂,你能看得懂吗?还是在算算识几个字呢?虽然他是我父亲,但我仍感到被羞耻的难堪,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早一天弄懂那本书的内容,还有他全书架的书……
可惜我父亲却不成全我那“伟大”的理想了,三年之后,他把家迁出了小山村,给我办了转学,转到那个村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再一次面对陌生的环境,我没多大多热烈的喜悦感,一家人住在一起了,母亲总有理由说二姐的命苦,应该让她歇息歇息;大姐临近中考了,时间不容忽视;小姐年幼,尚需要人照顾。很自然地,家里的许多零锁家务便落到我身上,就如洗碗,扫地板,擦家什,割免子草等,周末还得洗衣服……我每天上学,放学都过得很充实忙碌,渐渐忘了一天一天过的时间,一天一天消逝的童年,直到五年级下学期的那个冬天,一连下了大半个月的阴雨,母亲见我意志消沉也没吩咐我做什么家务事了,一放学,我便坐在窗台前,望眼隔着透明玻璃的窗外总是白茫茫的一片。我的思绪飞出那浓浓的阻隔,拾捡这一路走来零零星星的记忆:那村,那人,那山,那水,细细映出一个个入心的的景象与片断,似乎犹闻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脑海,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睡了,沉沉的睡了……有泪水滑落面庞,轻轻滴在窗台上:别了,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