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心的琴声
岛城举办国际小提琴比赛。因爱听那声音,所以每逢直播,就坐在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观赏来自不同国家选手的比赛。惊奇的是,这些后起之秀,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将一些世界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抒发的淋漓尽致。听着那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不由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是个失去欢乐的岁月,然而,小提琴却给了我欢乐。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上小学,父亲重病卧床,母亲没有收入,兄弟姊妹7个只有大姐和大哥参加了工作,家境的窘迫,好似一个沉重包袱,压扁了每个人的心。
父亲生病前在一家棉纺织厂工会工作。家父对乐器非常精通,可以说有眼儿的会吹,有弦的能弹。不过,他最擅长的还是三弦,而且演奏的水平相当出色,时常被抽调到市里、省里,参加全国的文艺演出。受父亲影响,哥哥姐姐们都喜欢文艺。大姐在厂里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文艺骨干,编剧、表演样样不含糊。大哥不仅会拉大提琴,还能作曲,曾在公司的文艺宣传队里担任乐队指挥。还有我二哥,他几乎是一个乐器迷。无论是啥乐器,只要经他的手一拨弄,就能发出一些非常好听的音调。可是,鉴于家中的经济状况,想购买一件价格不菲的乐器,是极其不现实的。一次,他从柴火堆里检到一块木板儿,于是有了制作小提琴的念头,他仿照着借来的小提琴,又是比量又是描画。有空就用三角刀抠削。对于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在一没工具,二没材料的情况下,要想做成一把小提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却执着、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病床上的父亲,被二哥的心灵手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便和母亲商量,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决定,居然在家中生计如此艰难的状况下,买了一把崭新的小提琴,兄弟姊妹如同得到了“宝贝”,这个拉拉、那个弹弹,沉浸在无限欢乐中,甚至忘记了饥饿。
打那时起,大哥便带着二哥背着那把“宝贝”开始了拜师学琴,二哥学的认真练得刻苦,在当时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收音机、或者说连笑声都不多的家庭环境中,他拉的琴声,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动听。
多少个日月,哥哥姐姐欢聚一起,拉琴,听琴,谈琴。多少个夜晚,琴声伴着我做作业,伴着我入梦乡。有时二哥怕影响别人睡觉,用晒衣服的木夹掐住琴码的两边代替弱音器。加了弱音器的琴声,又使人感到凄迷和渺茫。只觉着那声音来自一个什么地方,仿^***另一个世界,说不清楚,有山有水,五颜六色。有时还会被它带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地寻找要寻找的快乐。
渐渐地,从琴声里,我熟悉了《霍曼》、《流浪者之歌》、《新疆之春》、《梁祝》。认识了莫扎特、贝多芬、帕格尼尼。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几种简单的乐器演奏。中学刚毕业,我就随知青大军到了农村,因为会乐器,不久被调到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参加了水利工程工地的巡回演出和县里的文艺汇演。
说起来是巧合,记得,是个冬天,下着大雪,我们去县城参加县里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就在这空档,二哥和他的一个朋友来知青组来看我,听说我们去了县城,他俩冒雪赶了一百多里路,到县城找到我时,天色已经黑了。因参演代表队较多,住宿比较困难,大部分人都聚集在县棉花加工厂的一个仓库里,仓库很大,与室内篮球场差不多,大家都在临时搭建的通铺上睡觉。二哥和他的朋友也顺便与我们住在了一起。
临睡前,不少人都在为第二天演出作准备,吹拉弹唱的五花八门,仓库里面十分嘈杂。不远处有一青年正拿着一把小提琴在摆弄,引起了我二哥的注意,当时小提琴这乐器不多见,尤其在那个地方更为稀罕,二哥见到小提琴倍感亲切,立刻过去与青年打招呼,进而拿着小提琴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并试着听了听琴的音色。见二哥是个内行,旁边的几个人围了过来,一再要求二哥拉支曲子听听,二哥不好推辞,便脱掉棉大衣,振作了一下,拉了起来,毕竟训练有素,他拉的琴声欢快、悠扬,仓库里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集中过来,床上床下积的满满的。二哥被大家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中间,灯光虽然不是很亮,但看的出二哥演奏的表情非常投入。你想,在场的都是文艺爱好者,可以说是些行家,结果全被二哥的演奏所倾倒,他拉了一曲又一曲《新疆之春》、《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梁祝》、《流浪者之歌》------整个仓库里除了热烈的掌声就是悠扬的琴声。一点也不夸张,那是我所欣赏到的最棒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任何音乐会都不能比拟的。那个独特的声音,象是沁入了我的心脾,又流进了我的血液。
顺便说一句,二哥终于做成了一把小提琴,而且音色、音质、外观都说的过去。这件“艺术品”至今保留完好。他虽然在拉琴方面没有大的成就,但由小提琴为我们带来的陶冶和精神收获,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音乐、艺术给人的感染力,是无法衡量的。
如今条件好了,电视、音响、音乐CD一应俱全,有时也喜欢听,也激动,但都不如那个年代听二哥拉小提琴的音色入心。那个有灵性的声音,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2010年9月9日
修改于三有居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上小学,父亲重病卧床,母亲没有收入,兄弟姊妹7个只有大姐和大哥参加了工作,家境的窘迫,好似一个沉重包袱,压扁了每个人的心。
父亲生病前在一家棉纺织厂工会工作。家父对乐器非常精通,可以说有眼儿的会吹,有弦的能弹。不过,他最擅长的还是三弦,而且演奏的水平相当出色,时常被抽调到市里、省里,参加全国的文艺演出。受父亲影响,哥哥姐姐们都喜欢文艺。大姐在厂里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文艺骨干,编剧、表演样样不含糊。大哥不仅会拉大提琴,还能作曲,曾在公司的文艺宣传队里担任乐队指挥。还有我二哥,他几乎是一个乐器迷。无论是啥乐器,只要经他的手一拨弄,就能发出一些非常好听的音调。可是,鉴于家中的经济状况,想购买一件价格不菲的乐器,是极其不现实的。一次,他从柴火堆里检到一块木板儿,于是有了制作小提琴的念头,他仿照着借来的小提琴,又是比量又是描画。有空就用三角刀抠削。对于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在一没工具,二没材料的情况下,要想做成一把小提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却执着、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病床上的父亲,被二哥的心灵手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所感动,便和母亲商量,做出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决定,居然在家中生计如此艰难的状况下,买了一把崭新的小提琴,兄弟姊妹如同得到了“宝贝”,这个拉拉、那个弹弹,沉浸在无限欢乐中,甚至忘记了饥饿。
打那时起,大哥便带着二哥背着那把“宝贝”开始了拜师学琴,二哥学的认真练得刻苦,在当时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收音机、或者说连笑声都不多的家庭环境中,他拉的琴声,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动听。
多少个日月,哥哥姐姐欢聚一起,拉琴,听琴,谈琴。多少个夜晚,琴声伴着我做作业,伴着我入梦乡。有时二哥怕影响别人睡觉,用晒衣服的木夹掐住琴码的两边代替弱音器。加了弱音器的琴声,又使人感到凄迷和渺茫。只觉着那声音来自一个什么地方,仿^***另一个世界,说不清楚,有山有水,五颜六色。有时还会被它带到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无拘无束地寻找要寻找的快乐。
渐渐地,从琴声里,我熟悉了《霍曼》、《流浪者之歌》、《新疆之春》、《梁祝》。认识了莫扎特、贝多芬、帕格尼尼。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几种简单的乐器演奏。中学刚毕业,我就随知青大军到了农村,因为会乐器,不久被调到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参加了水利工程工地的巡回演出和县里的文艺汇演。
说起来是巧合,记得,是个冬天,下着大雪,我们去县城参加县里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就在这空档,二哥和他的一个朋友来知青组来看我,听说我们去了县城,他俩冒雪赶了一百多里路,到县城找到我时,天色已经黑了。因参演代表队较多,住宿比较困难,大部分人都聚集在县棉花加工厂的一个仓库里,仓库很大,与室内篮球场差不多,大家都在临时搭建的通铺上睡觉。二哥和他的朋友也顺便与我们住在了一起。
临睡前,不少人都在为第二天演出作准备,吹拉弹唱的五花八门,仓库里面十分嘈杂。不远处有一青年正拿着一把小提琴在摆弄,引起了我二哥的注意,当时小提琴这乐器不多见,尤其在那个地方更为稀罕,二哥见到小提琴倍感亲切,立刻过去与青年打招呼,进而拿着小提琴左看右看,爱不释手,并试着听了听琴的音色。见二哥是个内行,旁边的几个人围了过来,一再要求二哥拉支曲子听听,二哥不好推辞,便脱掉棉大衣,振作了一下,拉了起来,毕竟训练有素,他拉的琴声欢快、悠扬,仓库里顿时静了下来,所有的人都集中过来,床上床下积的满满的。二哥被大家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中间,灯光虽然不是很亮,但看的出二哥演奏的表情非常投入。你想,在场的都是文艺爱好者,可以说是些行家,结果全被二哥的演奏所倾倒,他拉了一曲又一曲《新疆之春》、《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梁祝》、《流浪者之歌》------整个仓库里除了热烈的掌声就是悠扬的琴声。一点也不夸张,那是我所欣赏到的最棒的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是任何音乐会都不能比拟的。那个独特的声音,象是沁入了我的心脾,又流进了我的血液。
顺便说一句,二哥终于做成了一把小提琴,而且音色、音质、外观都说的过去。这件“艺术品”至今保留完好。他虽然在拉琴方面没有大的成就,但由小提琴为我们带来的陶冶和精神收获,在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了体现。 音乐、艺术给人的感染力,是无法衡量的。
如今条件好了,电视、音响、音乐CD一应俱全,有时也喜欢听,也激动,但都不如那个年代听二哥拉小提琴的音色入心。那个有灵性的声音,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
2010年9月9日
修改于三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