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娘之死
每次回家,母亲总对我说起街坊邻居的事,不外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我并不觉然。直到有一天说起柳娘的死,我的心才猛然一颤,一股愧疚之情涌上心来,我甚至对先前的漠然感到了羞耻。是的,那些在我孩提时代留下深刻记忆的老邻居们,或是迁至了新居,或是被儿女接到了城市,或是离开了人间,总之,我们现在的生活已没有邻居了,或者说已不需要邻居了。用一位作家的话说,我们现在的邻居是影视片中的超男超女,流行报刊里的明星大腕,还有网络上的匿名朋友。也许再过多少年,老亲故邻这个词汇将在汉语词典里消失。那些老亲故邻们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串珍珠,抑或说是用珍珠穿起来的一串记忆。我忽然明白,金色的童年不是发光于我们本身,而是来自于这一串金色的光环。现在,这串珍珠一颗颗地消失了,被岁月的土壤埋葬了,而柳娘就是那最温婉亮丽的一颗,我的心怎能不为之颤动,为之流泪呢。我在心里问自己,离开家乡多年,自以为有点墨水的我,不该为死去的柳娘,为从小关爱过我的老亲故邻们说点什么吗?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美丽、清瘦、忧郁、慈爱的面容,那就是柳娘,是我们亲爱的柳娘。我不明白,英明的上帝,仁慈的菩萨,为何把如此多的灾难赐给了这样一位孤单、羸弱、善良的女人,把人生所有的苦难变着法的让她去品尝、体验,似乎是有意在戏弄她。还有公平可言吗?还有天理可信吗?没有了。从此,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再也无法相信有上帝、菩萨的存在了。
柳娘是我们家三十多年的邻居。二十五岁那年,丈夫开车为抗美援朝前线运送物资,途中车抛锚了。正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时候,丈夫在驾驶室里用碳火取暖,也许是太累了,睡过去就再没醒来。柳娘成了烈属,有国家给的抚恤金,生活倒也能维持,只是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一人拉扯着三个儿子,又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那种孤独和凄苦是可想而知的。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上班后,我们家就由柳娘掌管着。磨刀的来了,修鞋的来了,锔锅锔碗的来了,柳娘就张罗着该修的修,该补的补;刮风了,下雨了,柳娘就赶紧把院子里凉晒的衣服、地瓜干萝卜条之类的拾掇起来;我们兄妹放学回家,锅里总温着热乎乎的饭菜;赶上学校给我们布置拾粪任务,柳娘就把鸡舍鸭圈打扫一番,装进我们的小背篓里。有时,我们在外边淘气弄破了衣裳,柳娘就悄悄为我们缝补好,免除了母亲的许多责骂。尤其是在冬天,断了炉火的屋子是十分清冷的,可我们放学回家,总能在温暖的炕上看书写作业,从未受过寒噤之苦。在我的孩提时代,柳娘为我们献出了多少母爱式的关怀,我无法计算,我只能说,若没有柳娘的照顾,没有那些老亲故邻们的热心,儿时的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温馨和快乐,也不会对逝去的岁月有那么多悲悯之心和深深的眷恋。
柳娘是我们家的恩人,有两件事我至今不忘。
有一天晚上,母亲突然得了急病,疼的面色苍白,汗如豆滚。父亲又刚好不在,我们几个孩子急的束手无措,只知道哭,是柳娘赶紧找来手推车,拼了全身的力气把母亲拉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一步,母亲的命就不保了。
还有一次,是冬天里的深夜。那时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木制结构,外间有一炉灶,晚上压好煤以保证夜间取暖,谁知那天半夜,炉火竟偷偷地把墙壁烤着了。烟顺着墙隙窜到了隔壁,柳娘闻到了烟味,感到不好,赶紧跑过来叫醒我们。邻居们听到喊声也都跑过来帮着救火,才使我们免遭一劫。母亲一直说,要不是你柳娘,我们一家人早就葬身火海了。
柳娘有双泪汪汪的眼睛,母亲说,那是在月子里哭丈夫哭的。柳娘长的清瘦,皮肤很白,常穿着黑裤蓝褂,平日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母亲说,你柳娘一辈子刚强利索,为姑娘时一准漂亮。在柳娘做我们家邻居的那些年里,似乎没有她不会做的家务活:劈材和煤,洗衣做饭,推磨摊煎饼,伺候儿媳月子,以及后来带着孙子孙女,样样做的妥帖娴熟。在我的记忆里,从未见柳娘病倒过,也未听她埋怨过,她为她的家,她的儿孙们,默默奉献着,奉献着她的青春年华,奉献着她的爱心和力气,一直到老。
记得柳娘还给我们讲过黑子的故事。
黑子是柳娘小时养的一条狗,那时柳娘的家还住在江心岛上,那是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啊。清澈的江水,油绿的稻田,如鹅蛋白的江卵石,还有那些很老很老的大树。家里到底养了多少只鸡和鸭,从未清楚过,因为从来不喂它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老母鸡就很神气的把一大群小鸡雏给领回来了。随便到树丛里去走一圈,就能拣满一篮子鸡蛋鸭蛋。最可爱的是黑子,做饭时喊一声:黑子,去抓条鱼去!黑子就一阵风似的跑到江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叼上一条几斤重的江鲤子,呼哧呼哧地扛回来。做好饭,喊一声:黑子,送饭了,黑子就跑过来低下头,让装好饭菜的蓝子吊在脖上,一溜烟地送到了地头。到了年关,去集上置办年货,黑子就拉个雪橇,沿着冰封的江面,欢天喜地的跑在前面,那个高兴劲好象它也知道要过年似的。在柳娘的讲述里,黑子是她们家的一员,是她亲密的伙伴,是她得力的帮手,要是没有黑子,那柳娘的生活不知道该怎样过。
有一年江里发了大水,一家人赶紧逃到岸上。眼看着洪水一点点地将小岛吞没了,黑子比人还急,就一趟趟从岛上往岸边搬东西。柳娘不让它去,它非不肯,直到最后一次把柳娘的蓝布包裹衔来。本来黑子是没事的,可它太累了,往岸上爬了两下没上来,这时,一根木桩冲过来朝黑子拦腰一撞,黑子打了个滚,往岸上瞥了最后一眼,就再也没有回来。柳娘哭了三天,洪水退去后,柳娘在岛上给黑子修了一座坟,永远怀念儿时最好的伙伴。当时柳娘都给我们讲哭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了狗是忠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我还记得有一位黑壮的农村汉子常到柳娘家来,每回都带些瓜果梨枣的,也不进屋,就坐在在门口与柳娘说会话抽袋烟就走了。我们当然不关心他是谁,和柳娘说了些什么,我们只关心他筐里的瓜果,每次都盼着他快点走,他一走,柳娘就能分一些水果给我们。我们那时个个都像谗猫谗狗似的,眼睛蓝瓦瓦地盯着壮汉手里的筐,柳娘早就看出来了,她说,你们这群小谗猫,给你们分完了,可不许再偷啊。
在和柳娘做了三十年邻居之后,生活渐渐好起来,老房子也拆迁了,柳娘随儿子搬到了别处,我们也很少联系了。楼越住越高,邻里之情却越来越寡,我不知道这是生活的进步还是倒退。
前几年回家,听母亲说,你柳娘晚年不幸,三个儿子都不孝。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母亲说,人老了,做不了家务活就成了儿子的累赘,只好三个儿子家轮着住,一家一个月,到日子就得挽着那个蓝布包裹去下一家。人也瘦了,背也驼了,衣着也不再干净。我万分惊讶,柳娘为儿子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又抚育了那么多孙男孙女,却如何落得这般境地。按说三个儿子家条件都不错,老大在学校当校长,老二在工厂里当书记,老三在单位开车,怎么就容不下为他们含辛茹苦了一生的母亲呢,真是岂有此理!
母亲说,这么轮着住也就罢了,可有一天柳娘在爬老二家楼梯时摔了一跤就中风了,瘫了半个身子。可是,三个儿子依然用板车传送,到月底,即便是刮风下雨,也必须走人。只可怜这位饱经风霜,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蜷缩在车里,被她的儿子们推来推去,像一条漂泊的小船,找不到避风的港口,那阵阵疾风苦雨向她袭来,她没处躲闪,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那双泪汪汪的眼睛早已干涸,只剩下孩子般迷茫凄惶的目光。
去年我回家又问起了柳娘,母亲悲伤地说,后来,你柳娘这么轮也抡不下去了。有一天,又到了换班的日子,被老大送到老二家,老二说家里装修没地方,推到老三家,老三说姑娘刚领男朋友进门不方便。柳娘就被撩在板车上,身边只有那个被黑子抢回来的蓝布包裹,里面装着母亲给她留下的一副手镯,一只木梳,她自己的针线盒,还有丈夫的烈士证书。现在,孤苦伶仃的柳娘就抱着那个装着母亲的念想、黑子的眼神和丈夫气息的蓝布包裹,萎缩在板车里,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滴眼泪也没有。也许她在想,如果丈夫还在,就回搀扶着她坐在夕阳下,说着年轻时的故事;如果黑子还在,就回依偎在她身旁,给她带来最需要的温暖和抚慰。
一直到天黑了,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把柳娘又推回了老大家。老大等不及,第二天就召集老二老三开会,商量决定:三家出钱,把柳娘送到她乡下一个远房表弟家里。这样的决定虽然令人发指,但柳娘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母亲跟我说,那个远房表弟就是当年的那个黑壮汉子,是柳娘少时同村的伙伴。也许他们曾经有过美丽的初恋,但在那样的年代,爱情不过是一棵小草,终归要听命于婚姻的季节。柳娘的丈夫去世后,那壮汉来找她,想把柳娘接走,可柳娘不肯,柳娘不是不想走,那时她还年轻,怎么能不需要一个可遮风避雨的男人呢,可她是柳家的媳妇,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怎么能走的脱呢?那壮汉就一直等着,直至一生未娶。他们的爱情也许并不浪漫,但是,那份真情像一口井,一定是深藏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
柳娘到乡下后,有了细心的照料,身体竟慢慢好起来,能到门口晒晒太阳了,能和街坊邻居唠几句家常了,但柳娘绝不说儿子们的一个不字。她知道儿子们在外边都挺有出息,得顾及他们的脸面,自己再委屈也不愿丢儿子的丑,自己还能活几年,儿孙们的日子还长着哪。辛苦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么,再说,儿子也有儿子的难处啊。所以,她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与那老汉相依为命。尽管这份爱来的太晚,但柳娘至少不再孤独。
然而,屋漏偏逢连雨。好日子没过多久,那老汉就在一个深夜里撒手了人间。没有人照顾的柳娘再一次被推进痛苦的深渊。我愤怒地想,为什么迟到的爱那么短暂,为什么相互搀扶的生命那么脆弱,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善良的柳娘为何遭受如此多的不幸呢?
老汉孑然一身,只有一个外甥女来料理了他的后事,也接管了他的房产,自然容不下这个油尽灯枯的老妪。这样,可怜的柳娘便饥一顿饱一顿,冷一天热一天,不久就在孤独和绝望中死了。没人知道她死的有多么凄凉,却知道她的葬礼办的十分隆重。哭声震天,车马浩荡,老大还郑重地致了悼词,他说: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苦的一生,好人的一生,她辛勤地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把我们引上了革命道路,我们要继承母亲的遗愿,化悲痛为力量,认真学习******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人声鼎沸中,在觥筹交错时,没人再说起柳娘,人们似乎是在参加一个什么庆典,该好好享受一下这美味佳肴才对。
柳娘走了,去找她的丈夫去了,去找她的爱情去了,去找她的黑子去了。我想,柳娘会后悔么,要是当初改嫁给那个黑壮汉,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磨难,就会有安详幸福的生活吧。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她会选择孩子还是选择爱情?也许她依然会选择孩子,再一次的牺牲自己。因为,天底下最无私、最永恒的爱,就是母亲爱自己的孩子。
此文写于2001年,2010年修改。
我的眼前浮现出一个美丽、清瘦、忧郁、慈爱的面容,那就是柳娘,是我们亲爱的柳娘。我不明白,英明的上帝,仁慈的菩萨,为何把如此多的灾难赐给了这样一位孤单、羸弱、善良的女人,把人生所有的苦难变着法的让她去品尝、体验,似乎是有意在戏弄她。还有公平可言吗?还有天理可信吗?没有了。从此,我最大的改变,就是再也无法相信有上帝、菩萨的存在了。
柳娘是我们家三十多年的邻居。二十五岁那年,丈夫开车为抗美援朝前线运送物资,途中车抛锚了。正值寒冬腊月,滴水成冰的时候,丈夫在驾驶室里用碳火取暖,也许是太累了,睡过去就再没醒来。柳娘成了烈属,有国家给的抚恤金,生活倒也能维持,只是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一人拉扯着三个儿子,又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那种孤独和凄苦是可想而知的。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上班后,我们家就由柳娘掌管着。磨刀的来了,修鞋的来了,锔锅锔碗的来了,柳娘就张罗着该修的修,该补的补;刮风了,下雨了,柳娘就赶紧把院子里凉晒的衣服、地瓜干萝卜条之类的拾掇起来;我们兄妹放学回家,锅里总温着热乎乎的饭菜;赶上学校给我们布置拾粪任务,柳娘就把鸡舍鸭圈打扫一番,装进我们的小背篓里。有时,我们在外边淘气弄破了衣裳,柳娘就悄悄为我们缝补好,免除了母亲的许多责骂。尤其是在冬天,断了炉火的屋子是十分清冷的,可我们放学回家,总能在温暖的炕上看书写作业,从未受过寒噤之苦。在我的孩提时代,柳娘为我们献出了多少母爱式的关怀,我无法计算,我只能说,若没有柳娘的照顾,没有那些老亲故邻们的热心,儿时的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温馨和快乐,也不会对逝去的岁月有那么多悲悯之心和深深的眷恋。
柳娘是我们家的恩人,有两件事我至今不忘。
有一天晚上,母亲突然得了急病,疼的面色苍白,汗如豆滚。父亲又刚好不在,我们几个孩子急的束手无措,只知道哭,是柳娘赶紧找来手推车,拼了全身的力气把母亲拉到了医院。医生说,再晚一步,母亲的命就不保了。
还有一次,是冬天里的深夜。那时我们住的房子都是木制结构,外间有一炉灶,晚上压好煤以保证夜间取暖,谁知那天半夜,炉火竟偷偷地把墙壁烤着了。烟顺着墙隙窜到了隔壁,柳娘闻到了烟味,感到不好,赶紧跑过来叫醒我们。邻居们听到喊声也都跑过来帮着救火,才使我们免遭一劫。母亲一直说,要不是你柳娘,我们一家人早就葬身火海了。
柳娘有双泪汪汪的眼睛,母亲说,那是在月子里哭丈夫哭的。柳娘长的清瘦,皮肤很白,常穿着黑裤蓝褂,平日里收拾的干干净净,母亲说,你柳娘一辈子刚强利索,为姑娘时一准漂亮。在柳娘做我们家邻居的那些年里,似乎没有她不会做的家务活:劈材和煤,洗衣做饭,推磨摊煎饼,伺候儿媳月子,以及后来带着孙子孙女,样样做的妥帖娴熟。在我的记忆里,从未见柳娘病倒过,也未听她埋怨过,她为她的家,她的儿孙们,默默奉献着,奉献着她的青春年华,奉献着她的爱心和力气,一直到老。
记得柳娘还给我们讲过黑子的故事。
黑子是柳娘小时养的一条狗,那时柳娘的家还住在江心岛上,那是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啊。清澈的江水,油绿的稻田,如鹅蛋白的江卵石,还有那些很老很老的大树。家里到底养了多少只鸡和鸭,从未清楚过,因为从来不喂它们。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老母鸡就很神气的把一大群小鸡雏给领回来了。随便到树丛里去走一圈,就能拣满一篮子鸡蛋鸭蛋。最可爱的是黑子,做饭时喊一声:黑子,去抓条鱼去!黑子就一阵风似的跑到江边,一个猛子扎下去,就叼上一条几斤重的江鲤子,呼哧呼哧地扛回来。做好饭,喊一声:黑子,送饭了,黑子就跑过来低下头,让装好饭菜的蓝子吊在脖上,一溜烟地送到了地头。到了年关,去集上置办年货,黑子就拉个雪橇,沿着冰封的江面,欢天喜地的跑在前面,那个高兴劲好象它也知道要过年似的。在柳娘的讲述里,黑子是她们家的一员,是她亲密的伙伴,是她得力的帮手,要是没有黑子,那柳娘的生活不知道该怎样过。
有一年江里发了大水,一家人赶紧逃到岸上。眼看着洪水一点点地将小岛吞没了,黑子比人还急,就一趟趟从岛上往岸边搬东西。柳娘不让它去,它非不肯,直到最后一次把柳娘的蓝布包裹衔来。本来黑子是没事的,可它太累了,往岸上爬了两下没上来,这时,一根木桩冲过来朝黑子拦腰一撞,黑子打了个滚,往岸上瞥了最后一眼,就再也没有回来。柳娘哭了三天,洪水退去后,柳娘在岛上给黑子修了一座坟,永远怀念儿时最好的伙伴。当时柳娘都给我们讲哭了,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了狗是忠臣,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我还记得有一位黑壮的农村汉子常到柳娘家来,每回都带些瓜果梨枣的,也不进屋,就坐在在门口与柳娘说会话抽袋烟就走了。我们当然不关心他是谁,和柳娘说了些什么,我们只关心他筐里的瓜果,每次都盼着他快点走,他一走,柳娘就能分一些水果给我们。我们那时个个都像谗猫谗狗似的,眼睛蓝瓦瓦地盯着壮汉手里的筐,柳娘早就看出来了,她说,你们这群小谗猫,给你们分完了,可不许再偷啊。
在和柳娘做了三十年邻居之后,生活渐渐好起来,老房子也拆迁了,柳娘随儿子搬到了别处,我们也很少联系了。楼越住越高,邻里之情却越来越寡,我不知道这是生活的进步还是倒退。
前几年回家,听母亲说,你柳娘晚年不幸,三个儿子都不孝。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母亲说,人老了,做不了家务活就成了儿子的累赘,只好三个儿子家轮着住,一家一个月,到日子就得挽着那个蓝布包裹去下一家。人也瘦了,背也驼了,衣着也不再干净。我万分惊讶,柳娘为儿子们辛苦操劳了一辈子,又抚育了那么多孙男孙女,却如何落得这般境地。按说三个儿子家条件都不错,老大在学校当校长,老二在工厂里当书记,老三在单位开车,怎么就容不下为他们含辛茹苦了一生的母亲呢,真是岂有此理!
母亲说,这么轮着住也就罢了,可有一天柳娘在爬老二家楼梯时摔了一跤就中风了,瘫了半个身子。可是,三个儿子依然用板车传送,到月底,即便是刮风下雨,也必须走人。只可怜这位饱经风霜,本该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蜷缩在车里,被她的儿子们推来推去,像一条漂泊的小船,找不到避风的港口,那阵阵疾风苦雨向她袭来,她没处躲闪,只能默默地忍受着。那双泪汪汪的眼睛早已干涸,只剩下孩子般迷茫凄惶的目光。
去年我回家又问起了柳娘,母亲悲伤地说,后来,你柳娘这么轮也抡不下去了。有一天,又到了换班的日子,被老大送到老二家,老二说家里装修没地方,推到老三家,老三说姑娘刚领男朋友进门不方便。柳娘就被撩在板车上,身边只有那个被黑子抢回来的蓝布包裹,里面装着母亲给她留下的一副手镯,一只木梳,她自己的针线盒,还有丈夫的烈士证书。现在,孤苦伶仃的柳娘就抱着那个装着母亲的念想、黑子的眼神和丈夫气息的蓝布包裹,萎缩在板车里,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滴眼泪也没有。也许她在想,如果丈夫还在,就回搀扶着她坐在夕阳下,说着年轻时的故事;如果黑子还在,就回依偎在她身旁,给她带来最需要的温暖和抚慰。
一直到天黑了,邻居们实在看不下去,就把柳娘又推回了老大家。老大等不及,第二天就召集老二老三开会,商量决定:三家出钱,把柳娘送到她乡下一个远房表弟家里。这样的决定虽然令人发指,但柳娘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的地方。
母亲跟我说,那个远房表弟就是当年的那个黑壮汉子,是柳娘少时同村的伙伴。也许他们曾经有过美丽的初恋,但在那样的年代,爱情不过是一棵小草,终归要听命于婚姻的季节。柳娘的丈夫去世后,那壮汉来找她,想把柳娘接走,可柳娘不肯,柳娘不是不想走,那时她还年轻,怎么能不需要一个可遮风避雨的男人呢,可她是柳家的媳妇,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怎么能走的脱呢?那壮汉就一直等着,直至一生未娶。他们的爱情也许并不浪漫,但是,那份真情像一口井,一定是深藏着他们不为人知的痛苦和无奈。
柳娘到乡下后,有了细心的照料,身体竟慢慢好起来,能到门口晒晒太阳了,能和街坊邻居唠几句家常了,但柳娘绝不说儿子们的一个不字。她知道儿子们在外边都挺有出息,得顾及他们的脸面,自己再委屈也不愿丢儿子的丑,自己还能活几年,儿孙们的日子还长着哪。辛苦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儿女们的幸福么,再说,儿子也有儿子的难处啊。所以,她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与那老汉相依为命。尽管这份爱来的太晚,但柳娘至少不再孤独。
然而,屋漏偏逢连雨。好日子没过多久,那老汉就在一个深夜里撒手了人间。没有人照顾的柳娘再一次被推进痛苦的深渊。我愤怒地想,为什么迟到的爱那么短暂,为什么相互搀扶的生命那么脆弱,都说好人一生平安,可善良的柳娘为何遭受如此多的不幸呢?
老汉孑然一身,只有一个外甥女来料理了他的后事,也接管了他的房产,自然容不下这个油尽灯枯的老妪。这样,可怜的柳娘便饥一顿饱一顿,冷一天热一天,不久就在孤独和绝望中死了。没人知道她死的有多么凄凉,却知道她的葬礼办的十分隆重。哭声震天,车马浩荡,老大还郑重地致了悼词,他说: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艰苦的一生,好人的一生,她辛勤地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把我们引上了革命道路,我们要继承母亲的遗愿,化悲痛为力量,认真学习******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我们的贡献……
在人声鼎沸中,在觥筹交错时,没人再说起柳娘,人们似乎是在参加一个什么庆典,该好好享受一下这美味佳肴才对。
柳娘走了,去找她的丈夫去了,去找她的爱情去了,去找她的黑子去了。我想,柳娘会后悔么,要是当初改嫁给那个黑壮汉,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磨难,就会有安详幸福的生活吧。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她会选择孩子还是选择爱情?也许她依然会选择孩子,再一次的牺牲自己。因为,天底下最无私、最永恒的爱,就是母亲爱自己的孩子。
此文写于2001年,2010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