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横沥如此温馨如此美丽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8 09:13 阅读:
置身于东莞市横沥镇这片土地,眼光所及,总能让我们从点点滴滴中,看到近年来横沥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生的巨大变化。爱上一个城市如同爱上一个人,单说横沥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面貌,就让人振奋不已。
生活环境:生态风情彰显魅力
横沥镇不仅地理位置、基础设施、物流和客流条件好,而且是一个祥和美丽的生态之镇。多年来,一直以“宽、洁、绿、美、净、通”作为打造“魅力横沥”的标准,使城市环境不断优化。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横沥镇就按高起点、严要求,制订了全镇的城乡建设十年规划,高标准开发建设“一河两岸”、“一环两直”、“八大中心”,大力发展新城区、改造旧城区和搞好各项设施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发展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生活中心区、生态旅游区、工业园区布局合理,新城中心区“一河两岸”商贸圈正日益成为对周边镇区具有辐射效应的城市名片。
全镇绿化面积共有1400多公顷,其中镇中心区绿化面积439.5公顷,覆盖率为31.7%,外围绿化面积977.2公顷,覆盖率为27.2%, 2003年获得了“广东省卫生镇”的称号。目前正积极创建国家卫生镇。我镇还是东莞市治安环境最好的镇区之一,2006年荣获市“社会治安先进镇”称号,良好的治安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稳定和市民安居乐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去年6月,横沥举办第四次红荔风情节,省市有关媒体慕名前来横沥这片热土采访,一名情不自禁地这样描写:“驱车行驶在东莞市横沥镇,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盎然、气象万千的动人景象:在该镇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座工业新城横空出世,气势恢宏;一幢幢厂房拔地而起,美丽壮观;一条条大道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黄昏时分,华灯初上,一河两岸灯光璀灿、火树银火、流光溢彩,夜色分外迷人。处处充满着活力和诱惑!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就相信,这个新城的活力是无法比拟的,肯定会前途无量的!”
生活水平:群众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横沥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镇委、镇政府利用政策的倾斜、资金扶持,不惜人力物力对多年来收不抵支的张坑、六甲、水边、田饶步村和资不抵债的长巷村进行扶贫攻坚,使这几个村在短短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村都建了大量的集体物业,集体收入稳步增长。现在全镇16个村的集体经济趋于平衡发展,广大群众也从中分享到集体经济迅速发展的成果。
据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横沥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500元,比2002年的18402元增长4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94元,比2002年的7441元增长42%。群众的收入逐年增长。从该镇城乡居民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和租金收入是主要来源。2006年该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9300万元,比2002年的62050万元增长了76%。
近年来,横沥镇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着实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社保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使社保政策更加深入民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保的良好氛围,大大推动了该镇社保工作的深入开展。该镇还全面实施“人人有工作”工程,以隔坑村为“人人有工作”工程试点,建立健全全镇的就业服务网络,同时,抓好“村民车间”、“青年车间”的组建工作,为群众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2006年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全镇本地实际就业人数13726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0.2%。
生活面貌:春风缕缕扑面而来
近年来,横沥镇围绕“让横沥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群众”的目标要求,推动全社会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公共事业发展,不断推进“文明横沥”工程,培育全社会的活力和朝气,实现精神文明发展新提高。
该镇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三和三有”教育工程,发挥了现代公民教育示范镇的作用,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不断提高横沥人的素质。举办横沥镇读书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举办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的家庭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改变旧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市民转变。目前,全镇共有7600多户家庭被授予了“和睦家庭”牌匾。涌现出了黄柱深、陈惠松等一批道德模范代表。
该镇广泛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东莞城市精神,引导人们自觉践行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和现代市民规范,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和生活方式,使群众生活面貌一新。同时,该镇还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活动阵地,推动群众性健身活动,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17个村(社区)建立了老人活动中心,7个村建立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尊老爱幼、关心社会的氛围蔚然成风。现全镇已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和社风。
该镇还积极完善社会保障工作,通过“千干扶千户”活动对口扶持了267户困难家庭。推进助学助业“双助”工程,共筹集助学款20多万元,解决了全镇低保障家庭238名学生的读书难问题,营造了扶贫解困、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