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法国,很法国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6 23:44 阅读:
读书会有一种连锁反应,有段时间看得几乎是清一色法国作家的书籍。法国在国人眼中无疑是一个浪漫的国度,那里应该充满绮丽的玫瑰色,那样的色彩无疑属于爱情。从法国作家的书籍中也不难看出这样的痕迹,法国的思想家似乎也具有天生的浪漫气质。
最早进入视野的是马格利特·杜拉斯的《情人》,这个女人后人称之为极品,单单从作品中可以窥见极品的影子。那是属于自由散漫的气质,更是发自自然的优雅气质。优雅的气质党来自于环境的熏陶,女性气质的优雅离不开男性的绅士风度。而在中国,这样的男性和女性是极少的,难怪有人说,中国难以产生优雅气质的女性了。
没有继续看她的作品,在图书馆内,陈列着一排,包括《写作》《广岛之恋》在内。这个年代,对于非专业的人士,潜心下来是困难的。我觉得这样的小说系列的阅读应该发生在中学时代内。因为那段时间正好是发生巨变的年龄段,阅读到好的书籍对观点的形成,视野的开阔意义重大。
没有继续阅读纯粹的小说,却喜欢上名人传记以及具有学术性质的书籍。让·保尔·萨特是一个必须阅读的传奇人物,阅读他的青年时期自传《文字生涯》,那是一种思维跳跃的训练,不亏是"负有使命的来到人间的精灵"。他的书信《寄语海狸》乃是在死后有他的终身契约情人波伏娃整理出版的,书信和日记最真实地体现着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起伏,后人也借此可以观见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情感世界。
法国似乎具有生产思想家的气质,帕斯卡尔的《思想录》至今还畅销不衰,当午夜的幽光打破寂静的黑暗,思想的声音在回荡。"人不过是一株芦苇,却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蒙田随笔集》同样具有穿越时光的魅力,不能不说眼光的独特和深邃。阅读这样的文字,虽然质地朴实,却字字有声,恍如聆听一曲音乐。
同样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就是自我剖析,能够对自己我进行深刻反思,把自己的一切公之于众是需要无上勇气的。在此,就有让·雅克·卢梭的《忏悔录》。或者每个人都需要戴上面具生活在尘世中,这样的人出现显得弥足珍贵。同样出自他手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观察出人类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得以从本源上发现不平等的起源。
后现代理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法国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便以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同性恋身份,并且写下了《性经验史》。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传统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西蒙娜·德·波伏娃也写出了《第二性》这本关于女性主义的完全手册。这就是自己窥见的法国作家的一个侧面,可能片面可能肤浅,不过,按照自己阅读兴趣总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