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郁的风情 流淌的风景

作者:未知 来源: 网络 时间: 2016-12-16 23:40 阅读:
在江南水乡一些乡镇,交叉的河港、玲巧的石桥、委婉的小街、飘逸的渔舟构成一幅活脱脱的江南水乡的风情画。
水乡令人流连,那充满韵味的水乡妇女服饰,更为浓郁的水乡风情添上了活力和撩人的的色彩。
在甪直、胜浦、唯亭等乡镇,无论是已婚的少妇,还是情窦初开的少女,都是一种服饰的装束:头戴包头,扎在脑后垂下两条对称的白色包头接角,让人引人注目。中间露出用红头绳扎编的发髻(当地俗称鬅鬅头),插着银簪、花扦等头饰,发髻旁边用红绿绒线制作的两个绒球(俗称流苏),宛如两只彩蝶。身穿士林布和白布的拼接而成的接衫,被用七彩丝线打裥的襡裙束住,凸显出水乡女子的婀娜多姿,走在路上疑似是流淌的风景,让路人感到这种服饰的俏丽质朴,典雅大方,艳而不俗,清静文雅,令人神往。偶尔一瞥,犹如呷上一口香茗,似醉于迷人的胜景之中。
水乡妇女服饰世代相传、沿袭至今。上世纪的水乡女子一般的都会缝制,从十二三岁就跟母亲学做了。当时,看那个女子心灵手巧,就看她身上穿的服饰--一般水乡女子自己穿的服饰都是自己缝制的。她们很重视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水乡妇女服饰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年龄大一点的,就选用深色、单色的做面料,土林和月白色的布料,是中年人最喜欢的、老年则常选用黑色、靛青、藏青等深色布料。不论老中青的水乡服饰,均是剪裁得体,缝工精细,有拼接、滚边、纽攀、饰带、绣花和繗、绗、缉、缲、绱、滚等缝制工艺,装饰性很强,仅大襟衣上简单的的一个纽襻有和尚纽、琵琶纽、盘香纽等几种形式之分,让人惊叹不已。
襡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襡裙外另外还束上一条用白布镶边的小襡腰,增强了服饰的立体感,同时在上灶烧菜时防止小腹部衣服沾上油渍或污物,更是在田头劳作时起到护腰、防尘等作用。襡腰两边是有三指宽、一拃长的做工精细的饰带,俗称穿腰,穿腰能护腰,挑担时能助力。襡裙襡腰既增添了水乡女子的风韵,又在躬耕田头时实用方便,系在穿腰上的是在红绿绒线制的流苏,更是显眼。清代戴九灵为水乡插秧女子作诗曰:“青袱蒙头作野妆,轻移莲步水云乡。裙翻蛱蝶随风舞,手学蜻蜓点水忙。紧束暖烟青满把,细分青雨绿成行……”(《坚瓠集》第九册卷四《插秧妇》)诗中的青袱指包头,裙翻是形容襡裙劳作时的飘逸,而“蛱蝶随风舞”之句,一般人以为指蝴蝶陪伴秧妇飞舞,其实是指襡裙后面的流苏。戴九灵的《插秧妇》诗中不仅描绘出水乡劳动妇女的服饰妆扮,同时又生动地表现了她们在插秧时的轻盈、洒脱和快捷的形象。这不是流淌在田间的一幅绝妙风景画吗?
水乡地区连脚穿的鞋也有很浓特色。鞋的形式颇似小船,不分左右,鞋头尖又翘,故又称船形绣花鞋,鞋帮两爿合成,鞋面视穿着者的年龄大小绣上荷花、牡丹、梅花等各种不同的花卉(关子这一点,我已在《水乡绣花鞋》一文中详述),色彩鲜艳,花样丰富多彩。船形鞋的做工精细耐看,坚固实惠,是水乡妇女传统的礼鞋。
勤劳的水乡姑娘爱绣花,图案花纹铺色讲究,秀媚淡雅,她们将绣的莲、梅、牡丹、桃花等花卉配在服饰上,生趣盎然,显示了苏绣独特的风采。
在上世纪的水乡农村,经常会看到年轻的姑娘相聚一起,埋头刺绣,飞针走线,描红点翠,无疑是种美的享受。
在当今时装风靡的时代,年轻姑娘已不爱穿水乡服饰了,更不会缝制了。能缝制的仅是那些四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了。
传统的精华,谁愿意舍去?不能。甪直、胜浦等乡镇,已将水乡妇女服饰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做了大量的工作。就连从农民转为居民的一些妇女们,也不愿丢失这些有悠久历史、相因成习的传统文化,自觉组成了一支支表演队,身穿着水乡妇女服饰走上街头、甚至走上舞台,用打连厢、挑花蓝、打腰鼓等民间舞蹈来展示水乡妇女服饰的风采和韵味,唤醒人们的关注。
活动在街头的水乡女子服饰表演队,又是流动在生活中的风景,尽展水乡韵味。
  

暂无评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