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 故人 故事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单是一个“故”字,就已经让我顿然百感交集,一下三个“故”字,更是让人思绪万千神往不已。不言而喻,这个题目传达出一个意思,文艺一点说,那叫“怀旧”,通俗了讲——过去真美好啊。
那是少年的时光,仿佛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的事情了。也许是读了很多民国作家著作的缘故,我总觉得那些生活在国难家仇、社会动乱年代里的人有一种别样的悠闲。那样的悠闲,是一种心理上的恬淡和单纯,同鲁迅先生说的大发“田园乐”的浪漫文人是不一样的。几乎所有人,贩夫走卒,文人士子,乡绅官僚,一面以其绵薄之力忧国忧民,一面又自我沉浸在波澜不惊的小生活里,就算是严肃认真的鲁迅先生,也有忙里偷闲会心一笑的时候,这张不可多得的照片是在陈丹青的《荒废集》插图上看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漫不经心地浮现出来。一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的少年,拿了一本无论什么样的书(这书只是一个意象并非特指什么样的书),在青色地砖铺就的街道上时而沉思皱眉,时而点头微笑,缓缓地走着(这走也只是一个含混的动作,并非指向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落在树的浓荫里,大约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街道两旁的人家的楼房里突然冒出了青白色的炊烟,兴许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光景了。
这样的假想简直就是在意识迷离的状态之下生成的幻象,好比凡人思念神仙的日子,同现实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指代和关联。
然而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不期而至地出现在黑暗中我的视野里,挥之不去。当然,关于那座城市,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宛如一阵风贴着我的脸颊吹了过去,永远地吹过去了。可是被风亲吻的感觉,就是回忆过去的感觉,就像炎热夏日里一片冰块贴在心脏的地方,无法被忽视。
如果那个城市必然要有一个名字才能让回忆顺畅地进行下去,不妨称之为“Y城”吧。我时常怀疑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是加入了很多虚构的元素,好像自己在编织一个谎言,也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故事,加入了几个必不可少的人,于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时光,便如同春光灿烂的日子,和相互倾慕的恋人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掺杂了浪漫和浮夸,产生酒精或是毒品作用下不真实的幻觉。首先从书店开始,在Y城,书店是随处可见的,而我开始回忆的时候,一本绿色的教辅书就像一片草叶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草叶的不同寻常告诉我通过草叶能够打开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隐藏了我已经不能重现的少年时代,教辅书被放在深黄色的木质书架上,书架上一排看过去都是教辅书,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遗憾的是没有大学的,因为Y城没有大学。我站在书架前,从那些教辅书一路打量过去,在墙角转了一个身,看见同样的书架靠了另一面墙,上面全是各种工具书,连康熙大辞典和牛津英汉词典都有,又沉又大,放在书架上十分醒目。紧挨工具书的是各种旧体小说,还有外国文学,四大名著就有七八种版本,那些装帧精美的经典小说好像摆设一般,落满了灰尘。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上落满灰尘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旁边三三两两的人也像我一样随意而散漫地扫视书店里的书,偶尔才伸出手去从汗牛充栋的书里抽出一本,看完封面放回去了。
我走出书店,路过第二家书店,第三家书店,第四家书店,第五家书店,来到街道的转角处,这个地方离我们学校的大门大概是十分钟的路程,向左拐,便是我们中学的附属小学,中午的时候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拥塞在校门口张望,神情焦虑,几个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出来看见了他们各自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极不情愿地同他们的伙伴挥挥手,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总算轻松了许多,牵了孩子的手进了轿车,骑了电车,马达声响,扬长而去,留下颤颤巍巍的老头子或是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拉着孙子或是孙女缓步而行,居民小区就在旁边的巷子里。
还是回到书店上来,因为我经过一条河,那条河不仅水是黑色的,而且水面上泛出蓝色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我一直以为城市里的河流都是鱼虾绝迹、垃圾漂浮,多年以后当我离开Y城流落到别的城市,才发现偶尔有的城市河流也有清澈透明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听说很多年前,土生土长于Y城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常在河里游泳,抓鱼,那时候的Y城就像民国时候很多城市一样冷清,一样干净,一样平和而没有浮华也没有恶丑。紧邻了河的一侧,是一个公园,公园的傍晚里常有成群结队的老头老太太放不知名的歌儿,跳不合拍的舞,公园里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我站在天桥上看见霓虹闪烁,一阵清风吹来一座城市的喧嚣嘈杂,心里想着的是一个和我一般年少的女孩,正在向我走来。如果那个女孩一定要有一个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叙写关于我和她的一些事的话,不如她便是“君牧”了。君牧住在Y城的另一端,我们的学校分别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端点,就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形容的那样,具体地讲就是她在Y城的南面,而我在Y城的北面。之所以提到书店是因为我们常常在街心的一家书店里见面,用时下年轻人浪漫的说法,我们常常在那里约会。
那个书店大概是Y城最大的书店了,似乎在我的印象里那个书店也是有一个名字的,同“新华书店”一般响亮而体面的名字。同我们学校旁边那些星罗棋布见缝插针的书店不一样的是那个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和工具书,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体面而华丽的书籍,当然也有医药农林科学卫生等不是十分光彩照人也算是朴实无华的书籍,不管怎么说,那里就是我们周末里最好的去处了。
我沿着那条河的另一侧走过一座天桥,大概又走了十分钟就到了街心花园,同所有大而无当的城市一样,Y城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街心花园顾名思义处在Y城的中心地段,我觉得它像一个八卦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连接八门的是古代宫廷式的建筑,金玉其外,雕梁画栋,建筑有两层,下层多是服装店,上层几乎也是服装店,店面与店面之间零零落落地是超市,银行,网吧,饭店,还有眼镜店,珠宝店,文具店,水果店,花店和书店,Y城所有的服装店基本上被放在街心花园以及街心花园延伸出去的八条街,而Y城给人印象深刻的次之就是服装店,各种男女老少山寨名牌还有量身定做手工缝制的服装店。八卦阵的中心有一方男女裸体缠绕的青铜雕塑,照例是有一个名字的,名字就叫“Y城之魂”。雕塑下方是大理石砌就的方台,方台被放在一个四五米见方的水池里,余下的布置就如同那个我之前路过的公园了,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还有夜晚里不知疲倦地闪烁的霓虹。
那是少年的时光,仿佛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的事情了。也许是读了很多民国作家著作的缘故,我总觉得那些生活在国难家仇、社会动乱年代里的人有一种别样的悠闲。那样的悠闲,是一种心理上的恬淡和单纯,同鲁迅先生说的大发“田园乐”的浪漫文人是不一样的。几乎所有人,贩夫走卒,文人士子,乡绅官僚,一面以其绵薄之力忧国忧民,一面又自我沉浸在波澜不惊的小生活里,就算是严肃认真的鲁迅先生,也有忙里偷闲会心一笑的时候,这张不可多得的照片是在陈丹青的《荒废集》插图上看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漫不经心地浮现出来。一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的少年,拿了一本无论什么样的书(这书只是一个意象并非特指什么样的书),在青色地砖铺就的街道上时而沉思皱眉,时而点头微笑,缓缓地走着(这走也只是一个含混的动作,并非指向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落在树的浓荫里,大约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街道两旁的人家的楼房里突然冒出了青白色的炊烟,兴许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光景了。
这样的假想简直就是在意识迷离的状态之下生成的幻象,好比凡人思念神仙的日子,同现实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指代和关联。
然而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不期而至地出现在黑暗中我的视野里,挥之不去。当然,关于那座城市,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宛如一阵风贴着我的脸颊吹了过去,永远地吹过去了。可是被风亲吻的感觉,就是回忆过去的感觉,就像炎热夏日里一片冰块贴在心脏的地方,无法被忽视。
如果那个城市必然要有一个名字才能让回忆顺畅地进行下去,不妨称之为“Y城”吧。我时常怀疑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是加入了很多虚构的元素,好像自己在编织一个谎言,也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故事,加入了几个必不可少的人,于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时光,便如同春光灿烂的日子,和相互倾慕的恋人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掺杂了浪漫和浮夸,产生酒精或是毒品作用下不真实的幻觉。首先从书店开始,在Y城,书店是随处可见的,而我开始回忆的时候,一本绿色的教辅书就像一片草叶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草叶的不同寻常告诉我通过草叶能够打开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隐藏了我已经不能重现的少年时代,教辅书被放在深黄色的木质书架上,书架上一排看过去都是教辅书,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遗憾的是没有大学的,因为Y城没有大学。我站在书架前,从那些教辅书一路打量过去,在墙角转了一个身,看见同样的书架靠了另一面墙,上面全是各种工具书,连康熙大辞典和牛津英汉词典都有,又沉又大,放在书架上十分醒目。紧挨工具书的是各种旧体小说,还有外国文学,四大名著就有七八种版本,那些装帧精美的经典小说好像摆设一般,落满了灰尘。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上落满灰尘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旁边三三两两的人也像我一样随意而散漫地扫视书店里的书,偶尔才伸出手去从汗牛充栋的书里抽出一本,看完封面放回去了。
我走出书店,路过第二家书店,第三家书店,第四家书店,第五家书店,来到街道的转角处,这个地方离我们学校的大门大概是十分钟的路程,向左拐,便是我们中学的附属小学,中午的时候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拥塞在校门口张望,神情焦虑,几个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出来看见了他们各自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极不情愿地同他们的伙伴挥挥手,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总算轻松了许多,牵了孩子的手进了轿车,骑了电车,马达声响,扬长而去,留下颤颤巍巍的老头子或是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拉着孙子或是孙女缓步而行,居民小区就在旁边的巷子里。
还是回到书店上来,因为我经过一条河,那条河不仅水是黑色的,而且水面上泛出蓝色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我一直以为城市里的河流都是鱼虾绝迹、垃圾漂浮,多年以后当我离开Y城流落到别的城市,才发现偶尔有的城市河流也有清澈透明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听说很多年前,土生土长于Y城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常在河里游泳,抓鱼,那时候的Y城就像民国时候很多城市一样冷清,一样干净,一样平和而没有浮华也没有恶丑。紧邻了河的一侧,是一个公园,公园的傍晚里常有成群结队的老头老太太放不知名的歌儿,跳不合拍的舞,公园里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我站在天桥上看见霓虹闪烁,一阵清风吹来一座城市的喧嚣嘈杂,心里想着的是一个和我一般年少的女孩,正在向我走来。如果那个女孩一定要有一个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叙写关于我和她的一些事的话,不如她便是“君牧”了。君牧住在Y城的另一端,我们的学校分别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端点,就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形容的那样,具体地讲就是她在Y城的南面,而我在Y城的北面。之所以提到书店是因为我们常常在街心的一家书店里见面,用时下年轻人浪漫的说法,我们常常在那里约会。
那个书店大概是Y城最大的书店了,似乎在我的印象里那个书店也是有一个名字的,同“新华书店”一般响亮而体面的名字。同我们学校旁边那些星罗棋布见缝插针的书店不一样的是那个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和工具书,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体面而华丽的书籍,当然也有医药农林科学卫生等不是十分光彩照人也算是朴实无华的书籍,不管怎么说,那里就是我们周末里最好的去处了。
我沿着那条河的另一侧走过一座天桥,大概又走了十分钟就到了街心花园,同所有大而无当的城市一样,Y城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街心花园顾名思义处在Y城的中心地段,我觉得它像一个八卦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连接八门的是古代宫廷式的建筑,金玉其外,雕梁画栋,建筑有两层,下层多是服装店,上层几乎也是服装店,店面与店面之间零零落落地是超市,银行,网吧,饭店,还有眼镜店,珠宝店,文具店,水果店,花店和书店,Y城所有的服装店基本上被放在街心花园以及街心花园延伸出去的八条街,而Y城给人印象深刻的次之就是服装店,各种男女老少山寨名牌还有量身定做手工缝制的服装店。八卦阵的中心有一方男女裸体缠绕的青铜雕塑,照例是有一个名字的,名字就叫“Y城之魂”。雕塑下方是大理石砌就的方台,方台被放在一个四五米见方的水池里,余下的布置就如同那个我之前路过的公园了,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还有夜晚里不知疲倦地闪烁的霓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