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那条小路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乡下。那是一个很偏远的苏北小村,三面环水,象一条白带一样绕村潺潺而过。记忆中的家乡小路两步多宽,湾湾曲曲,坑坑洼洼,一直通到镇上。从镇上坐车,大约颠簸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县上。村子离县城虽然只有60多里路程,可一个单程总要折腾大半天时间,一般去趟县城当天是回不来的。我们家很穷,因为没钱做路费,对于上趟县城是不可望及的奢想,有时也偶尔去趟镇上,那情那景多少天也无法忘记,特别是我们小孩总要兴奋好长一段时间。
家乡的小路留给我太多深刻的印象。那个时代,由于经济薄弱,村子里的乡亲们都很穷,各家各户连电灯都没通上。记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劳累一天的人们,搬个橙子,手执蒲扇,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那条乡间小路上,坐在路口,围在桥头,摇着蒲扇,讲着故事,拉着家常,闷热的空气中飘逸着丝丝凉意,洋溢着几多欢笑。就是在家乡的小路边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萤光的闪烁中,我们围坐在老人们的膝下,睁大两只眼睛,聆听着老人们从上代人传下来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老人嘴里的故事大多神乎其神,有的故事往往吓得我们连晚路都不敢走,到夜深人静时,赶紧抓住大人的手一路小跑溜回家,一头钻进被窝一夜也不敢露出头来。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路虽然只有两步多宽,但却是我们村200多户乡亲的交通命脉,乡邻们南来北往都要从这条小路经过,因此,是一条繁荣的小路,通达的小路。我们村的人们有出海捕鱼的传统,村民们组织了好几条大木船到大海里去捞鱼,每次回来都是鱼满仓,我们每户都能分到好多好多的鱼,这时,人们用柳筐从船上或抬或挑的运回来,沿着那条小路,象条龙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张脸上溢满喜悦。那时,只知道路的那头有条河,河里有好多好多的船,只到有一天,我跟着几个小朋友偷偷摸摸跑到镇上,才知道路的那头还有那么繁华的地方,尽管镇上只是一条二里长的小街,但我似乎感到那是一个城市。从那时起,我心中有了一个梦,这个梦无时不促起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懈的追求。
在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电站,站里有个机房,一边排水灌水,一边帮助村民们加工粮食、饲料等农副产品。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人口,不到一个月就要去加工一次粮食,由于机房大叔的儿子是我的朋友,所以这个任务每次必有我参加。老四哥用小板车推着几袋粮食,我就在前面用绳子拉,沿着门前的小路,两边是绿油油的庄稼,小河里的白毛浮绿水,伴着咕吱咕吱的车轮声,摸一把汗水,哼一曲乡间小调,那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
家乡的小路给我青少年时光留下了无限欢乐,但也不是我们永恒的乐园,有时也有丝丝苦恼和无奈,这成了我人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那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乡实行土地改革,所有的农田全部分到各户种植,这个政策使我们家里的条件都逐步好转,尤其是我们家人口多,粮食年年不够吃,分田到户后,我们家首次有了余粮,而且每年还能卖上千把斤,足够我们上学的费用。有一年秋天,父亲为了筹足我的学费,用小板车推上几袋粮食去镇上卖,半路上,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小路成了被搅拌的泥桨,父亲粘在了半路上,等天睛路干时,粮食已经出芽了,父亲难过了好一阵子。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闪念间,我突然觉得这就是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分吧。
那年春天,我们家乡全面发展家庭副业,不少人家联合起来制砖坯,烧小窑,我家搞的副业是制瓦坯,全部机械作业,一天要生产几百片。制瓦需要润滑油,那时没有专门的润滑油,都是油料加工厂的下脚料,每次都要到40里外的油化厂去购运。一次,由于生产太忙,我只得请了假去帮助运油。由于路太小了,无法通车,我们只得撑着一条水泥船沿着路边的小河向南划进,大哥在船后摇着撸,我在船头用力撑,由于顶风,船向蚂蚁爬的一般,缓缓前行,风大些的时候,船还会倒退一段路程,一天走不到10里路。第二天,我建议上岸拉船,大哥只得同意,他在船上撑舵,我在岸上拉。岸边荆赖丛生,尤其是长着很多的带刺的刺槐,每走一步,都要披荆斩赖,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尽快回家上学,我腿被划破了,肩被磨红了,汗水滴到受伤的肩膀上,象盐水浇的一样疼痛,腿象灌了铅一样沉重,步步维艰,但我仍然坚持下来。那次回来,我整整瘦了一圈,人也黑不溜秋。那次运油之旅是我心头永远的痛,我梦想着有一天人们不用拉船,不用披荆斩赖,从路上就能把油拉回来。
渐渐的,乡亲们不再满足那条小路了,不少乡亲还对那条路怀有怨恨。有一年,大伙一商量,一齐动手,把路挖了个底朝天,然后拓宽了两三倍,并铺上砖头煤渣,村民们笑着说,这才叫路,他们开着拖拉机来回穿梭,满脸的春风荡漾。再后来,镇上的领导说,要富裕,先修路,于是全镇一发动,砖渣路变成了柏油路,人走在路上,象面镜子一样,不但平坦,还油光油光的。去年,我回了趟家乡,小路是没有了,连柏油路也没了踪影,通往家乡的是一条四米宽的水泥路面,大伙对我说,现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我们要把家乡建得和城里一个样子,你看,路全是水泥铺成的。是啊,路是水泥的,房子也换成了楼房和别墅,路通了,乡亲们住的不比城里差,乡村和城市还有什么两样啊。再往后,水泥的路面不但通到村里,还会通向各家各户,不远的将来,乡村的小河也许会用砖头水泥砌就。我想,这个梦想不会太远。
作者:许如亮
家乡的小路留给我太多深刻的印象。那个时代,由于经济薄弱,村子里的乡亲们都很穷,各家各户连电灯都没通上。记得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劳累一天的人们,搬个橙子,手执蒲扇,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那条乡间小路上,坐在路口,围在桥头,摇着蒲扇,讲着故事,拉着家常,闷热的空气中飘逸着丝丝凉意,洋溢着几多欢笑。就是在家乡的小路边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萤光的闪烁中,我们围坐在老人们的膝下,睁大两只眼睛,聆听着老人们从上代人传下来的稀奇古怪的故事,老人嘴里的故事大多神乎其神,有的故事往往吓得我们连晚路都不敢走,到夜深人静时,赶紧抓住大人的手一路小跑溜回家,一头钻进被窝一夜也不敢露出头来。
家乡门前的那条小路虽然只有两步多宽,但却是我们村200多户乡亲的交通命脉,乡邻们南来北往都要从这条小路经过,因此,是一条繁荣的小路,通达的小路。我们村的人们有出海捕鱼的传统,村民们组织了好几条大木船到大海里去捞鱼,每次回来都是鱼满仓,我们每户都能分到好多好多的鱼,这时,人们用柳筐从船上或抬或挑的运回来,沿着那条小路,象条龙似的,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张脸上溢满喜悦。那时,只知道路的那头有条河,河里有好多好多的船,只到有一天,我跟着几个小朋友偷偷摸摸跑到镇上,才知道路的那头还有那么繁华的地方,尽管镇上只是一条二里长的小街,但我似乎感到那是一个城市。从那时起,我心中有了一个梦,这个梦无时不促起我在人生的路上不懈的追求。
在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个电站,站里有个机房,一边排水灌水,一边帮助村民们加工粮食、饲料等农副产品。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人口,不到一个月就要去加工一次粮食,由于机房大叔的儿子是我的朋友,所以这个任务每次必有我参加。老四哥用小板车推着几袋粮食,我就在前面用绳子拉,沿着门前的小路,两边是绿油油的庄稼,小河里的白毛浮绿水,伴着咕吱咕吱的车轮声,摸一把汗水,哼一曲乡间小调,那情景简直就是一幅山水画。
家乡的小路给我青少年时光留下了无限欢乐,但也不是我们永恒的乐园,有时也有丝丝苦恼和无奈,这成了我人生中无法抹去的记忆。那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家乡实行土地改革,所有的农田全部分到各户种植,这个政策使我们家里的条件都逐步好转,尤其是我们家人口多,粮食年年不够吃,分田到户后,我们家首次有了余粮,而且每年还能卖上千把斤,足够我们上学的费用。有一年秋天,父亲为了筹足我的学费,用小板车推上几袋粮食去镇上卖,半路上,一场大雨瓢泼而下,小路成了被搅拌的泥桨,父亲粘在了半路上,等天睛路干时,粮食已经出芽了,父亲难过了好一阵子。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闪念间,我突然觉得这就是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分吧。
那年春天,我们家乡全面发展家庭副业,不少人家联合起来制砖坯,烧小窑,我家搞的副业是制瓦坯,全部机械作业,一天要生产几百片。制瓦需要润滑油,那时没有专门的润滑油,都是油料加工厂的下脚料,每次都要到40里外的油化厂去购运。一次,由于生产太忙,我只得请了假去帮助运油。由于路太小了,无法通车,我们只得撑着一条水泥船沿着路边的小河向南划进,大哥在船后摇着撸,我在船头用力撑,由于顶风,船向蚂蚁爬的一般,缓缓前行,风大些的时候,船还会倒退一段路程,一天走不到10里路。第二天,我建议上岸拉船,大哥只得同意,他在船上撑舵,我在岸上拉。岸边荆赖丛生,尤其是长着很多的带刺的刺槐,每走一步,都要披荆斩赖,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尽快回家上学,我腿被划破了,肩被磨红了,汗水滴到受伤的肩膀上,象盐水浇的一样疼痛,腿象灌了铅一样沉重,步步维艰,但我仍然坚持下来。那次回来,我整整瘦了一圈,人也黑不溜秋。那次运油之旅是我心头永远的痛,我梦想着有一天人们不用拉船,不用披荆斩赖,从路上就能把油拉回来。
渐渐的,乡亲们不再满足那条小路了,不少乡亲还对那条路怀有怨恨。有一年,大伙一商量,一齐动手,把路挖了个底朝天,然后拓宽了两三倍,并铺上砖头煤渣,村民们笑着说,这才叫路,他们开着拖拉机来回穿梭,满脸的春风荡漾。再后来,镇上的领导说,要富裕,先修路,于是全镇一发动,砖渣路变成了柏油路,人走在路上,象面镜子一样,不但平坦,还油光油光的。去年,我回了趟家乡,小路是没有了,连柏油路也没了踪影,通往家乡的是一条四米宽的水泥路面,大伙对我说,现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了,我们要把家乡建得和城里一个样子,你看,路全是水泥铺成的。是啊,路是水泥的,房子也换成了楼房和别墅,路通了,乡亲们住的不比城里差,乡村和城市还有什么两样啊。再往后,水泥的路面不但通到村里,还会通向各家各户,不远的将来,乡村的小河也许会用砖头水泥砌就。我想,这个梦想不会太远。
作者:许如亮